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暴力事件的是與非—《共犯》


張榮吉作品。之前那部《逆光飛翔》的好評受到不少影展的矚目,也打開了導演的知名度,可是那部電影對我而言真的是悶到睡覺。

我覺得《共犯》才是他目前的代表作(好像也才拍過這兩部電影)。我覺得之前的國際版海報如讓人誤解爲是關於凌霸事件,所以才覺得電影離題和質疑後段的走向。這款海報比較能明確帶出這電影的主題。這電影的野心非常之大,不管是在技術方面還是劇本對社會暴力的洞察。

劇本從人物小細節到故事的走向我都覺得寫得相當之出色。影片一開始因為一具女屍讓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聚集,接著相識。然後接下去的故事是男主角一說其實女屍不是自殺,而是被殺。這樣,三位學生又一同的追查事件的根源。由於這是一部懸疑片,不便透露太多劇情減低觀賞的樂趣,但可以講的是,導演關注的'暴力'絕對不是肢體暴力那麼簡單,而是從一名屍體和六個同學去看大社會,探討暴力的出源處。

這部電影絕對不難令觀眾聯想到日本的《告白》和《聽說桐島退社了》。但前者的電影形式感太強,對暴力的詮釋在於階級的差別和批判日本法律的漏洞,後者我就真的覺得強得沒朋友,完全把《告白》壓下。以校園蝴蝶效應的各種小事去映射整個大社會的暴力根源。階級的差別,填鴨式的教育,對藝術的不斷打壓,把'暴力'的範圍擴張至不同領域和面向,重重的小事件正是大爆炸的導火線。而《共犯》走的是前者的形式化,後者的世界觀,我不否認電影還是還是有不足處,但用台式的青春調子去拍攝這種題材,我真的覺得台灣電影應該更多這類型作品。如上圖六人扮演社會的角色,導演用了六種角色去抽絲剝繭社會的暴力因子,以客觀的角度來看現今暴升的凌霸/自殺事件。死亡和生命在現代變得脆弱,不堪一擊,我們該探討的難道僅僅還只是誰的對與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