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愛情的記憶碎片—《自由之丘》


洪尚秀作品。依然散發著洪式風格,細述生活和感情小事,豔遇/遇見婚外情,談文學談社會談兩性等話題(令我聯想起Riachrd Linklater)。但你以為一切平淡似水的進行著時,你才會發現時間軸已被導演擊碎,並需要將他們重新拼湊。這些手法多數導演都喜歡用在懸疑片/動作或者黑色元素的電影,但洪尚秀則把它放在愛情上。

比如這部《自由山丘》我認為其手法用得高明,高明之處不是把它們搞得多隱喻或者燒鬧,反之這部雖然敘事手法并不是順序的,但并不難理解,反而還多了一絲絲命運嘲弄的笑話及虛實難分的色彩在內。

女主角接收曾愛慕她的日本男信件時不小心將這十三張紙條灑落滿地,但女主角卻只拾起十二張,遺留了一張在樓梯口。有趣的東西就開始了,女主角在細讀信件內容時,這時畫面就出現了日本男主角在信封裡的內容,可是這些男主角的敘事節奏是破碎的,因為這十三張紙條是沒標簽數字,所以女主角閱讀時也是跳躍式的。

因為這種'失誤',電影多了一絲絲的惆悵的距離感,這種跳躍的敘事分段卻又和日本男主角的性格是一致的。男主角到韓國尋愛人時常到'自由之丘'咖啡館停留(自由之丘也是東京的一個地區),在他與陌生人對談時透露自己是沒計劃接下來的旅程,這性格卻和整體的敘事風格是呼應的。然後洪尚秀設計這麼一句對白:我猜你應該是藝術家,因為藝術家都這樣性格加上你有鬍鬚(大意如此),是非常調侃'藝術家'的框架之意。

然而高明之處在於影片一開始就注明了這是十八歲以上才能觀賞的標誌,可是戲內並沒有暴力血腥和太情慾的戲份,究竟這十八歲才能觀賞的內容在哪裏?是否是遺留在樓梯口的那張紙條?或是導演純碎開的一個玩笑?看洪尚秀電影簡直就是享受,淡淡的敘事,卻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時而輕述時而批判,時而提出問題讓觀眾思考時而調侃大眾思維的自我限制。這也是洪尚秀至今時長最短的一部,僅有66分鐘,可是劇本的精準和玩味令人回味無窮。洪尚秀也列為我最愛的韓國導演前五名。強烈推薦!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又是心中有鬼—《紅衣小女孩》


程偉豪導演。憑著《保全員之死》榮獲金馬獎最佳短片的程偉豪,《紅衣小女孩》是他的首部長片。

改編自台灣轟動一時的民間傳說/真實事件,登山者用著V8拍攝沿途紀錄,之後看回視頻時發現有位紅衣小女孩跟隨他們在後。其五官模糊,之後拍攝的那人就厄運連連,事業低潮,被經證實後紅衣小女孩是'魔神仔'。

'根據傳聞描述,魔神仔是好奇或者調皮的精怪,會迷惑人類的心智或惡作劇,戲弄別人,其戲弄對象通常是老年人或者兒童,作法則是將人帶到山野川湖,使其迷路,無法回家,類似日本傳說中的神隱。' —摘自維基

電影的氛圍都營造得不錯,也算是台灣鬼片的小突破吧。台灣驚悚片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雙瞳》(之後的詭絲也挺有趣),之後鬼片這題材似乎都不是台灣的主流題材了。

優點是,氣氛不錯,不像一般好萊塢鬼片都是男主角不信自己老婆看見鬼,一直叫他早點睡覺,睡到老婆差不多要死了要甘願花錢來請抓鬼。這部的主角至配角全部都是相信民間的傳說,而詭異的地方就是只要你呼叫對方全名,魔神仔就會跟隨你。這設計的有趣是無關香港鬼片常論的陰陽氣輕重,也不是美式的以鬼來象徵小三破壞家庭美滿的橋段,這個驚悚點在於無關你帥不帥是不是男主角,你都有可能會遇見鬼。

缺點是,劇本空洞。依然逃不出華人鬼故事的'事出必有因'說教精神。為什麼不能讓人純碎的遇鬼?為什麼每次要套一大堆理由說因為你曾經做錯時,于心有愧讓魔鬼趁虛而入的橋段?而魔神仔的角色也過於CG,(有一度錯覺以為自己在看魔戒)深受好萊塢的鬼影響,喜歡大剌剌讓觀眾看見他們的鬼樣,而少了東方鬼含蓄的躲躲藏藏的神秘幻想。

雖然如此,但電影整體還是可觀的。(只是我太不悅華人每次說教的鬼故事罷了)而紅色,我想也是我最怕在獨自一人的深夜裡看見的服裝顏色。哈哈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再次相信什麼?—《Ola Bola》


青元作品。闊別兩年的最新作品,結束了他之前的尋親三部曲,這次的野心和目光已更大更遠。不誇張,這部有可能是本地中文電影裡最大製作的一部。

青元的三部曲裡,我覺得以《天天好天》是最令我滿意的。《大日子》的演出過度浮誇,失真;《天天好天》的哭戲雖然都很用力,但一些老人的情感戲是我覺得他至今處理得最好;《一路有你》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也是最令我失望的一部。其劇本鬆散,凝聚力不足,但勝在有美景彌補。

《Ola Bola》除了搭建80年代的遊樂場,更令人驚喜的是那些鳥瞰森林海邊等地域性的鏡頭,畫面美得拿去拍旅遊廣告肯定大為吸引。

我只能說,這次的作品不過不失。我以為這電影的焦點會多放在三族的背景差異而產生價值觀分歧的東西,畢竟足球不是個人主義的運動,加上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存在,其實應該可以更好發揮團隊之間的角色張力,但並沒有。電影更多注重在足球的戲份,至於文戲劇本只是交代幾位主要人員的背景生活,探討他們夢想背後的艱辛。那麼,有多艱辛呢?所謂的艱辛其實也不過是被人瞧不起,過於表面,而完全感受不到國家隊員的心理壓力等。

但,也因為是多元文化的關係,這電影若描寫太多文化差距的戲份,也肯定會引起一些他族觀眾的挑剔和放大,比如當年Yasmin ahmad電影就引起觀眾馬來同胞批評說是討好華族,又或者<lelaki Harapan dunia>被指貶低友族等例子。<Ola Bola>乃是大製作電影,許勝不許敗,我認為導演對文化刻畫的不足,恰恰也是導演的聰明處,或者說,青元從來都沒打算描寫文化這塊東西,僅是要表面帶過。(一路有你亦是同樣問題)

我一向來都認為本地華人演員若和友族演對手戲的話,肯定缺點一覽無遺。這次亦不例外,印度演員Saran kumar的演技是全片最精彩,而華人演員裡我則注意到了劉倩紋這女生。如我以上所說,艱辛這課題不在劇本之內,所以劉倩紋的角色也是淺談,但那場哭戲帶著憤怒與失望演的神情表現出色,略有彌補劇本的不足。至於我很愛的馬來演員Bront Palarae這次的演出雖然不如他以往出色,可是這次他則用了聲音來表演,爲電影大大加分,甚至他聲線帶動觀眾的情緒起伏遠比配樂還要強。

如果你認為音效這回事只是需要在好萊塢或鬼片才被正視的話,反正劇情片的音效也不會有多麼高潮迭起,那就去看看<Ola Bola>。杜篤之的對細節音效的控制,確實幫助了某些演員的生疏演技。

這次依然是有著素人擔任主角的構思,但其中又會找了本地明星擔任路人甲,由於一般華裔觀眾不熟悉其他宗族演員和素人的關係,只要畫面一出現他們熟悉的明星臉孔,一些uncle 安娣說不定會對著銀幕會心一笑和身旁的人說:'你看,黃一飛哦'的自然反應,所以電影途中不時會穿插一些華人明星娛樂觀眾。這點,導演和剪接師都算得精準。

尋親三部曲靠著華人傳統教育以及對愛的拘束成功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不斷創票房新高,可是到了<Ola Bola>這種追夢加上足球題材又是否能再創下奇蹟?電影的口號是'再次相信',那再次相信什麼呢?我相信廣告和媒體及網絡的力量。

總結來說,你若只求音樂帶給你熱血與高亢情緒就能熱淚的話,這部肯定能賺你眼淚。若是像我這種挑剔的觀眾,更想看見星光背後的心酸世界的話,那就別期望你可以表演柔情的一面了。

*馬來演員的角色叫Ali,印度演員的角色叫Muthu,華人演員的角色叫Ah keong。原來小學填鴨式教育的慣用三個名字都是足球員,不知道現在的學校流行著什麼名字對學生植入刻板的族群洗腦術?哈哈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邁向死城的步伐,現在就已是烏托邦世界—《迷河》



Ryan Gosling作品。型男實力派演員首次編導處女作品,這宛如一場視覺盛宴,每一幕都美得令人目不暇給,充滿奇幻燈光的色調,詭異帶驚悚的後搖及迷幻樂,還有各種血腥的暴力設計,勢要滿足觀眾的生理至心理。

除了超高水準的技術性外,在劇本方面也有非常大的驚喜,大量的符號和隱晦的劇情,以奇幻色彩批判著資本社會的縮影,將現實與幻境玩弄得虛實難分。

影片一開始就看見大量荒廢屋出現在毫無生氣的死城中,一棟棟的屋子被焚燒,被摧毀。男主角的屋子就快被拆遷,他靠著去偷廢屋的銅鐵變賣付還貸款以保家園;而母親則去了一間光怪離奇的酒吧工作,那裏表演著各種嗜血的極端暴力盛宴,充滿著黑暗和邪教般的氣氛,越血腥越興奮。然而在這絕望的荒城之前,這裡曾有著繁榮和幸福的環境,但政府為了向山谷裡畜水,把山谷變成人工湖,無奈失敗將這城市淹沒成為了魔咒。Ryan gosling的劇本設計精彩,很多時候他并沒有明講,而是用了大量的意象手法敘事,之中就用了大量極端對立的設計去輔助劇本的鮮明,這對母子(男女主角)都為了保護家園而去對抗'惡勢力'的剝削,孩子面對的是'野蠻'的低下階級的惡霸,目前則面對'文明'的上流資本主義者,這隱喻的批判鏗鏘有力。

這部電影預言著未來世界的生態環境和城市,經濟低迷,人民處於絕望狀態,極強的貧富懸殊,欲望的扭曲,被遺忘的城市,文明盡失,靠著暴力及被剝削的苟活等頹廢狀況。然而這些魔咒其實離我們根本不遠,或是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邁向這個方針前進。但Ryan Gosling卻給了觀眾一個希望,就是男主角去打破這個魔咒,只是,現實之中別說個人主義,就算成群結隊去對付這'魔咒'也於事無補,現實總是比電影更加的荒謬。

影片也入圍67屆康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而Ryan Gosling往後的幕後功力也是值得關注和期待的。推薦!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向電影和特攝片致敬之作—《In the hero》


13/01/2016

武正晴作品。以特攝片做為故事背景向電影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敬意的作品。影片一開場就效仿特攝片的攝影角度和手法,實在過癮,但可惜結尾過度煽情而失真了。

講述男主角默默當了無名的替身演員多年,名字卻從不會出現在電影演員的名單內,因為不會有人有興趣知道穿著英雄戲服內的人是誰。某日來了一位偶像派新演員(也是特攝片出身,拍過蒙面超人fourze。那部是最低收視率的戲,簡直是幼稚,但他帥得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夢想可以得到奧斯卡向母親證明自己。武師替身認為電影是群體的工作,應該尊敬每個崗位的工作人員,他們造就了螢幕上的英雄,而偶像演員則認為這不過是一份工作,他的功課就是不斷演好自己角色,其餘的不需要在意。兩位主角除了是價值觀的分歧外,渴望在電影世界裡得到的認同感設計很強烈對比,荒謬;只求自己名字會出現在電影名單內得到基本的尊重和渴望得到最高榮譽的獎項來證明自己。

古谷敏是奧特曼第一代的皮套英雄,他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演員,他因為非常憧憬James dean這演員在《Rebel Without a Cause》的其中一個姿勢,一直夢想自己可以用那姿勢在螢幕上出現。直至有次飾演奧特曼與怪物備戰時為了不遮蓋背景,於是他最後選擇了半蹲,這姿勢是參考了James dean的動作,除此之外他也自己賦予奧特曼有著'敵不動我不動'的不主動攻擊想法設計。當年的皮套不是一人就能穿或脫下,需要三至四人花上三十分鐘才能完成。帶上皮套後,面具部分有呼吸困難的問題,但由於不能自行脫下皮套,這痛苦也是個恐懼陰影。當然不止這些,穿上被燈光照射熱得接近烤的地步,因爆破場面的煙霧進入面具而缺氧,水滲進面具內宛如溺斃的感覺,以及手腳撞傷或扭到等等。

古谷敏參考James dean姿勢并加以設計的經典動作。

古谷敏卻不因此而抱怨,但年齡的增長他覺得已支撐不來想辭演。某次在搭公車回家聽見小孩們熱烈討論著奧特曼的興奮和期待表情而改變了心意加強鍛鍊身體克服痛苦,為了小孩的夢想繼續飾演奧特曼。其中有一集,壞人奧特曼和他穿著一樣的皮套戲服對打也解破他他的疑問-任何人都能勝任的工作我為何還需要堅持?原來他的所有動作早就已經成了觀眾心目中的經典,即使穿著皮套也能感受到那演員的生命力,這絕對沒有人可以替代。比如奧特曼的必殺技十字死光姿勢,那美態是科技取代不了的生命感。

日本特攝片和美國英雄片向來有著極大的落差,日式是幼稚的,美式是成人的熱血,我是看日本特攝片長大的人,一直都很渴望有人可以認真拍攝幕後英雄的內心世界和心酸。雖然這部并拍的很好,但出發點我好欣賞。只是,如今的特攝片已淪為商品化,特效居多,毫無生命力,輕而易舉就能被取代。我很慶幸我的童年是充滿生命力的英雄陪我度過,這很美好。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如詩般寧靜的療癒劇—《糖果之家》


石井裕也編導作品。登米祐一(編劇)和池田克彥迷(導演)一起合作編寫和執導其中一集。迷你短劇,一集二十五分鐘,僅有十集。療癒系作品,倘若你喜愛日本文化和電影,這部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上佳作品。

紀錄著男主角與奶奶住在爺爺遺留的老式糖果屋裡,屋子的後院都是男主角的身邊好友的集聚地,有被社會淘汰的中年男,有追逐夢想的男人,有隨波逐流但樂觀的呆男,有堅強又善良的老奶奶,有被婚姻遺棄的女住角,和正在尋找著自身夢想的男主角。相信觀眾都能在這六位主要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共鳴,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只有最重要的小事。

時代的巨變,老式糖果屋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上一代人努力留下的遺物,我們這代人又該如何保留?又或者這些是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而我們也之需要將他們的努力換作是回憶和動力?轉變是必須的,但快速變動卻又令兩代人的價值觀產生巨大的分歧,無從適應。

我必須狂贊編劇的寫作能力和觀察力,一些我們已遺忘或忽略的小事透過編劇的想像力及幽默與導演寫實的呈現,卻意外的產生另一種淡淡的傷感和哀愁,那感覺持續在我腦海,揮之不去。這部戲是療癒系列,自然最講究就是氛圍處理的拿捏,過多就煽情說教,過少就就拍不出那種點到為止的散文式劇本。戲裡的主角至配角,每一位的演技都豐富得令人印象深刻,劇本是通過男主角的視角去看世界,而小田切讓的獨特氣質也成功被導演大釋放,那獨有的氣質配合所有,整部戲已經達到靜態美的意境和如詩般的韻味。

戲裡的宗旨也不過是老套的勸導觀眾要有勇氣和不放棄的精神,但絲毫不說教和囉嗦的感覺。背光和暖色色調將整體畫面的質感變得乾淨,舒服。絕對不是一般偶像劇電影的濫用背光就當是浪漫舒服所能匹敵的效果。這部劇也讓我想起是枝裕和的作品,都是平淡的日本家庭生活劇間又可看見社會的體制問題,但石井裕也多了一些男生們之間的奇幻幻想,浪漫非常。

白蟻爭穴年代,為了盲目追逐名利而忘了最初的夢想和美好時光,忙與遺忘彷彿是成年人理所當然的專利,既然如此,成為大人究竟又是為了什麼?該孤雲野鶴或是雞鶩相爭向來都是難以選擇的問題題。但切記,莫忘初衷。我看的日劇不多,這部是我暫時最愛的一部!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