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的十大電影(院線播放)


1. 《爸媽不在家》
 電影平淡的細述那年代的壓抑,以小孩及外籍女傭的主僕情來瓦解所有的壓抑。不僅憶起了我兒時被女傭照顧的時光,他們二人的互動更是共鳴。最後嗅髪那幕更是讓我噴淚。



2. 《snowpiercer》
  展示了即便在公式化裡的好萊塢電影,依然是可以很好看的。赤裸批判人類的無知,列車也是世界的縮影。看得熱血,暢快。依然不失韓國的冷暴力美學。


3. 《lelaki dunia harapan》
  是本地電影非常少有的黑色幽默題材。以非常成熟的幽默去洞視及嘲諷人性,弱勢族群,政治等社會問題。



4. 《the rover》
  冷峻的暴力鏡頭,不帶累贅的俐落剪接但節奏緩慢的來探討人性問題和救贖。低沈的沈重配樂搭上主流樂,爲影片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5.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口碑兩極化,但依然不減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導演完全不理會觀眾,後半段完全顛覆原著小說的走向,也不向觀眾揭開謎底。塑膠感的低成本道具延續他以往的草根路線。大膽瘋狂的玩弄黑色幽默去謾罵時代青少年和審視社會問題。


6. 《the signal》
  低成本的拍攝科幻片。實驗性路線挑戰一貫好萊塢教育的觀眾,極度懸疑,謎底揭曉令一般觀眾措手不及。詩情畫意的考究實與虛及不同空間裡的異樣世界。


7. 《Her》
 對電影其實沒太喜愛。不過配樂及劇本是一流的水準。這是一部預言性電影,以未來的虛擬愛情觀讓觀眾反思愛情,性及生死。


8. 《The giver》
  反烏托邦世界的電影。打了幻想美好世界的觀眾一巴掌,以老師說教法讓觀眾再次重新認識'人',重新接受他。最後你會發現烏托邦世界根本不存在,只有珍惜眼前就是最美好的世界。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9. 《Terbaik Dari langit》
  色調,劇本,配樂全部都是高水準。據聞幕後人員都是愛電影之人,所以才能拍出一部那麼愛電影的電影。戲內的對白讓我極度共鳴,連我多年好友甚至家人或許都不能了解,卻能在陌生人電影之中得到鼓勵及諒解。對白感同身受得讓我噴淚。

 

10.《Nightcrawler》
  是我今年看過本地院線播放電影中最好的那部。以寫實又荒謬,黑暗又勵志的高明手法展露新聞界和社會面的醜陋扭曲病態。配樂的玩味,是導演在和觀眾互動。僅以攝影機就能表現令人不寒而慄,心跳加速的恐懼感。以黑暗路線作為反面教材,將'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發揮得淋淋盡致。絕對是震撼之作!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獨家腥聞》:勵志並非光明的專利。


Dan Gilroy作品。拖了一兩個月才來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這部可以說是今年院線播放的電影裏我最喜歡的作品。

故事講述一名小偷因需要一份工而誤打誤撞的進入了記者攝影界,然後挖出多更多的新聞界的幕後黑暗史。導演已寫實手法描述人性的黑暗,以荒誕黑色勵志調子來對現實社會的調侃及批判。影片的結局雖然不算是特高明,不過依然是讓我不禁為他跌下我的下巴。

jake gyllenhaal這位演員爲電影暴瘦,造型上的成功,讓人更容易投入電影裡的劇情。他的演技非常俱有層次感,每一幕的大頭特寫,都讓我看得心跳加速(絕不誇張),還不時想為他發出驚嘆聲。從盜竊別人身外物來過活的小偷到偷竊別人的隱私而名利上昇的攝影記者。這是導演與編劇們的用心之處;兩者的行業都已盜竊生存,同樣是不會令對方有任何的生命上的損失,但卻直接性的足以崩潰了對方的精神。當你想偷得更多的欲望時,付出代價的就必須是盜取了對方的生命力。男主角搶奪了警察的手錶,宛如他的生存哲學法則般:生活的一切都是盜竊的。

導演沒有美化及偉大化新聞業,反而還不斷的批判及直視他們的黑暗。其中的高明之處就是表現暴力的驚悚感,不動任何刀槍血腥,只以一架攝影機就有營造比鬼片更驚悚的恐懼感。從幾年前開始,我一直都認為現今最具攻擊性的武器就是僅次於兵器的攝像機。子彈能一發解決了你,但攝影機更絕,他能令你往後的生活痛不欲生,甚至失去你的生命。看看現今的網絡世界,所有的生活隱私至人體上,都赤裸裸的奉上世人的面前。在這種現象裡,不難看出如今大數人的價值觀已被快速扭曲,顛倒是非,處於比灰色地帶更灰的界面。人們開始人云亦云,缺乏了獨立思考,集體謾罵共同的對象和事件,而這種現象甚至被世人認為是無法改變也無傷大雅的舉動,但我悲觀的認為,這樣持續下去足以殺死更多的人。看看如今的自殺事件,成績不好-自殺,分手-自殺,被家人責罵-自殺,以及種種比電影裡更荒謬的自殺案例。身為第三者的我們,除了扮出一副聖人姿態對他們指指點點及說教外,我們究竟還能怎麼改善?

電影裡的配樂及音效又該記一大功!將環境聲處理的乾淨利落,減少混合其他的自然聲,完全將男主角的內心寫照一覽無餘,如他的欲望般是如此的明確,俐落。配樂上不完全走驚悚路線,反有對觀眾開了小玩笑,與劇情的情緒完全顛反,除了是玩味的手法外,我覺得這也是讓觀眾更集中注意力的去分析導演和這角色的狡猾,一切是如此的黑暗,配樂卻又是如此的勵志人心,真可謂是種反面的教材。看完此戲,你會對男主角感到害怕,你會恐懼新聞部的內暗,不過真正令我除去不了的害怕是這電影預言了網絡時代往後的畸形現象。但有趣的是,這部同時又是一部勵志片。厲害非常!強烈推薦!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軍中樂園》:軍中有樂園?


鈕承澤作品。一直都覺得他的演技被他執導出色,其中一部他演出的《風櫃來的人》我就很喜歡。叫好叫座的製作又有水準的《艋舺》不是我的茶,總覺得那是肥皂劇電影(不贊同的可以忽略這段,我沒想要討論艋舺)。一班小帥耍酷耍狠,生氣哭泣就扭曲面部,整體的表現是非常戲劇性的演出。導演對情緒的掌控不夠成熟,鋪陳不足卻急於爆發,在我看來那些情誼是非常造作幼稚的。因《艋舺》的關係,也令我不敢再有觀看他電影的欲望。

《軍中樂園》這戲名我非常喜歡,軍中哪可能會有樂園?那是個無奈心酸的年代,無論你信仰什麼,你深愛什麼,在那'樂園'裡全都不被祝福。你能接受的就只有是殘酷的命運。或許是我偏愛侯孝賢或我喜愛無高潮的淡淡文藝片?我總覺得從《艋舺》的肥皂情緒到《軍中樂園》無奈的文藝調子,鈕承澤進步了很多。相比起,這次他有耐心多了,他不慌不忙的細數那年代的大小事情,所有的情緒如那年代一樣,都是被壓抑的,無出路可進或退。而且導演不把阮經天當成男主角,而只是個介媒看待那年代的悲歌。相比起來,小天的機遇其實是最幸福的。

陳建斌的演技非常內斂,觀後的後勁都是他。他對著大海大罵'幹您娘'的無奈思念的情緒,對鍾情女人露出靦腆笑容和承諾,對母親思念的含蓄樣子,真有感動到我。還有一眾女演員的表現都把一班男人壓下。阮經天雖不走苦瓜路線,但這次他走呆瓜路線,雖不出色,但也不會造成視覺疲勞。

延續《艋舺》鈕導對邊緣人物的美化及浪漫化,在他眼中所有的愛情似乎都是不期而終的。配樂上雖然不錯,但略嫌過多,镜头语言也相当出色,运用背光照耀在边缘的物质与性欲地带(炮房),跟随着剧情的走向,那些美丽是遥不可及的,美丽得不能触碰,幸福对她们(军妓)是奢侈的,她们拒绝幸福。她们只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被发泄换取物欲,但可悲的是,在那年代,物欲是无用的,甚至连自身的虚荣心都无法填补,华丽装扮的命运也只是等待数万名军事的轮流被操,更本没人会真心欣赏她们。只有昨天是最容易過的日子。

那是一个季度贬低女性的年代,可导演却将她们的悲哀心声放大,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女性在那年代的自立和坚强。或许在旁人眼里她们是污浊的一分子,但,是她们接受了男人们的污浊性欲而成了被边缘和歧视的一部分人。导演不止是对那年代的军妓给予佩敬,更看得出他对性工作者的尊重。《艋舺》及《军中樂園》都是對那年代的緬懷,在悲哀的年代裡導演力求在裏面尋求一絲曙光和希望。

影片全無高潮但好看,演員的演技和情緒也沒有多大的起伏,節奏的快與慢拿捏得宜,(不過對大數的本地觀眾應該來說是很慢了吧?)這正能讓人細細感受那時代的哀與愁。雖還有不足之處,但也明顯看見鈕導進步了。(希望不要真的是侯孝賢的關係才拍到這樣的水準)台灣電影在本地只會上映一兩星期,請先把那些好萊塢電影擱在一旁,欣賞難得能在大螢幕播放的台灣電影吧。(如果你喜歡文藝片的話,雖然我覺得這還不足以被譽為文藝片)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控制》:婚姻的狂想。



《劇透,未看者勿閱》


David fincher作品。我覺得一部懸疑片成功的地方未必是佈局精密,毫無破綻,更讓我介意的是揭曉答案的那一刻。一五一十的說出來太肥皂劇,瞬間將電影素質拉低,不解答謎題的又會被觀眾唾罵。這,對我來說才是最難處理的部分。顯然,<gone girl>算是成功的懸疑片。


但其實,我本人也沒太喜愛<gone girl>,但不意味著它不好,反而還覺得拍得算是出色。導演處理角色上性格可以明顯看出,除了男女主角,其他的配角都只有一種性格。我并沒有想太用邏輯思維去觀看這部電影,我更想用抽象點的角度去看這段婚姻。至少,我覺得這個角度的視野比邏輯推理更有趣。


戲內所有的配角都是男女主角的幻想-女警的機智,律師的冷靜,鄰居的愚蠢,小三的性慾誘惑,第二男情人的控制欲,女警身邊警察的缺乏思考的機器人等。而這些獨立個體的性格正也在男女主角的思緒中一覽無餘。導演和編劇用了灰暗及驚悚來對婚姻的反面思考。這是我相當喜歡的部分。我一直都覺得愚蠢的殺傷力是非常快而有力的。鄰居的愚蠢渲染了城市中的部分人,當然也是暗批著電視台造假的洗腦技術和無限大的影響力。無鄰居的愚蠢,這宗'殺人案'根本就無法成立。


在眾人眼裏,婚姻是個幸福與責任的代名詞。生兒更是神聖不可缺少的一環以彰顯女孩成為真女人的過程。導演就用了很黑色成份去質疑甚至推翻婚姻的世俗意義。似乎猜忌,喬裝,謊言,生育,設套,殺戮,霸佔,性愛才能維持一段婚姻。男女主角在思維上的不斷對峙中,幻想出一幕幕人性黑暗的荒唐血案,最後二人也'成功'維持了這段婚姻。而,這段婚姻其實並無幸福成份在內,更多的只有將控制慾理所當然化。婚姻的幸福就如鄰居及外界人民天真/愚蠢的沈溺幻想。雖然導演是外國人拍攝,但卻非常將華人的一句俗語—'婚姻,是人生的墳墓'發揮得淋漓盡致。


此電影讓觀眾以另一個角度的視角去看待和反思美好事物。這也是我們華人非常避忌的角度,這裡只容得下樂觀的接受,拒絕反面的洞察社會一切。暗,不代表暗,不等於消極頹廢,而是用別的途徑尋找光明。(這句,也會在我接下來nightcrawler的觀後感大作文章)光,也未必是表示積極,又或許是逃避黑暗的一種?需明白無暗就無光的道理,那暗就不是什麼絕望的東西了,它亦是光明的存在。還認為婚姻抱孩子是件幸福的事?該好好重新思考婚姻了啊。至於奧斯卡,我個人就覺得不會有什麼斬獲了。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鄉村遇上冒牌鬼》:一個愚昧的國度。


劉城達作品。對這部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想說了(怎麼搞得好想要向導演表白似的?)大約是在兩年前,知道這部電影要開拍,但之後就一直沒再有任何新聞了。以為又會是一部跑影展作品而沒能在本地上映的電影,當我知道這電影將能在本國面世時是非常開心的。但開心之後就是氣憤及傷感,等了兩年的作品,因為票房不好將可能面臨草草下畫的命運。還沒能來得及介紹給身邊更多的電影愛好者這部本地佳作。

比起《口袋裏的花》,劉誠達這次的處理更加的成熟了,雖只是第二部長片,但整個個人風格已經非常穩重了。短短的80分鐘電影,內裏的信息卻飽滿十足。依然是童心未泯及幽默,但這次的探討的範圍比處女作來得更廣,政治,社會問題,弱勢族群等都能在電影裏看見他用不同手法表現。

何蔚庭的《台北星期天》,蔡明亮的《黑眼圈》都不約而同運用道具來隱喻馬來西亞華人身份的漂泊,前者用了沙發,後者則用了床褥。劉誠達這次雖然是用了馬來人搬家的傳統文化,但在我看來,那會移動的木屋彷彿也是隱喻了華人的尷尬身份。除了屋子,那黑人也是如此,被警察捕捉(不平待遇的欺壓)為的只求一個容身處及身份認同。駱駝的出現除了是對宗教殺生的反思,也象徵了上一代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民,對'國家'(籠子)的深信不疑,最後只有任人宰殺的命運。

在某些人眼裏,或許覺得導演在影射友族的愚昧及迷信,但只要看過導演的幾部作品,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是非常的可笑的。我想說,導演對馬來文化其實是非常興趣的,除了搬家文化,全片的生活作息都是非常馬來人的。戲裏這班馬來人不是在嘲笑著友族,而是在隱喻著馬來西亞人民思維不夠獨立成熟啊!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導演在角色上的處理,全片裏他并沒有塑造好人或壞人的對立,而是在事件的角度遇上了對峙。沒有肯定的對與錯,就如團結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毀滅。這種深入淺出的手法,不止寫出了劇本張力,也是讓觀眾對自己的自我反思。

影片的調子其實還是非常'獨立電影'的,就如有很多人看完會有'蛤?這樣就完了?'的感受。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因為一般觀眾都是受好萊塢教育,作文式的電影—開場白,介紹人物,事件發生,結論。<lelaki Harapan dunia>的黑色結局雖然談不上是高明,但就勝在他之前所有的伏筆,讓人看了結局非常感慨,無奈。開放式的結局,就猶如我們人民的命運般,我們不知最後是歡喜結局或是悲劇?一切都只是個未知數。

劉誠達處理喜劇非常成熟,因為他知道喜劇不能只是浮誇的嬉皮笑臉及肢體動作,喜劇都是由無數的悲劇組成的,我們只能強顏歡笑的去面對殘酷的社會。舉個例子吧,pak awan, khamis, Solomon,wan各自都是為了尋找或守護自己的'家'繼而衍生了一連串的荒謬'喜劇'。不得不提wan這角色出場不多,但卻非常的飽滿。他的性別不被認同,卻能在荒謬的男女性別的對調事件中得到認同的一席之地和勇氣。

本地片除了鬼片和親情片(以及一堆亂七八糟不能被歸類的電影)外,難再看到其他類型的電影。而這部正是馬來西亞非常少有的黑色喜劇類型,前頭歡喜,後半段卻異常沈重和傷感。如果你還在抱怨本地沒好作品,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把自己侷限於膚色的偏見,那也表示說,你不用期望以後會看見更多的好品。最後還是那句話,真的不好錯過!這兩天去支持水準的本地電影!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單身男女2:杜式愛情動作片》


杜琪峰,韋家輝作品。身為杜sir的迷,即使是知道只是'搵食片'也照單全收。對於這種明顯就是為了中國市場而拍的電影,其實也沒期望他能拍得有多好,只望不爛就行。

如果我說《盲探》是杜sir所有電影元素的大雜燴,那麼這部《單身男女2》就是杜式風格的喜劇及黑色荒唐的融合作。如是杜的忠實粉絲,絕對不難發現他的電影離不開'追趕跑跳碰'的獨特風格,離不開紅酒及上流場所。這些橋段不僅帶出了荒謬的黑色喜感,更是全片的伏筆。

雖然不該拿來比較,不過中港合資能不被網民唾棄的導演杜sir和彭浩翔絕對是其中之一。他們都碰巧用了商業愛情片在中國市場大賣,《春嬌與志明》叫好叫座,就當我偏愛杜sir吧,我看《單2》時總有一種'老師教訓學生而拍的示範作'感覺。為何我這麼說?因為由上集的三角戀進展到五角戀,杜配搭David Richardson的神剪,就有一種駕輕就熟的輕鬆感。不止這樣,他還融入了《ptu》的荒謬宿命論進去。當然,一般觀眾接受與否就見仁見智,但身為他的迷的我,就看得相當過癮。

杜非常了解現今觀眾要的是什麼,高富帥還不夠,還能耍浪漫殺死人不償命。這樣令年輕人有了共鳴,幻想和話題性,自然這部電影要賣座不是難事了。從愛很簡單到愛不容易,我覺得他們這次拍得比上集佳。(要超越上集是非常簡單的事)

我很贊同我朋友說杜sir很疼愛古天樂,雖然有五位主角,但全部的焦點都放在他身上,他這次的演出不過活,他的濫交但癡情,真的令女人又愛又恨。除了古天樂,其他人的感情戲份都隨便帶過。戲內的錯綜複雜感情戲也是現今電子時代的畸形戀愛的隱射。較為可惜的是劇本寫得失手,更像是埋伏筆的一集,相信第三集已不遠了,雖如此,但我還是覺得愛情片可以玩成這樣已不容易。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戰火豪情》:男性浪漫的戰爭片


David Ayer導演。當George clooney從幕前轉向幕後時,只要看見他名字十之八九都是有水準的作品。他的名氣就是商業的號召力,他卻不陶醉於大明星的虛無,更是運用他的名氣去拍攝深度的政治片。初期奶油型的brad pitt也进化成man爆的熟男,曾監製的《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也為他奪得了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的殊榮。同樣輩分的Tom cruise卻還一直放不下光環,陶醉在王子英雄路線。初看海報見到brad pitt一臉滄桑的與fury坦克一起,就馬上引了我。

影片雖只注重在兄弟情誼和精神,但還是拍得很好看。砲火連天的年代,所有的士兵命運就只有殺人或被殺。沒人敢與身邊的夥伴深交,因為沒人知道下一秒誰死去,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感性。導演處理角色們性格方面相當出色,那種情緒與浪漫是非常男人的,比如有幕一班男人在討論巧克力可以換取與女人上床的待遇,暢聊一番話,大家都沈沒了,然後又互望的大笑。這種男人的小互動其實已是在表現彼此與夥伴的默契和感情。

打戰方面非常的寫實俐落,不給你煽情的時間。難得的是在眾多槍戰或死亡時,導演卻不用煽情的慢鏡頭來激起觀眾的感官情緒,這是商業片裡值得加分的地方。男主角與德國女郎用餐時是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一班男人在溫和的氣氛下爆發壓抑已久的情緒,這爆發更看見brad Pitt 的夥伴對他的信任甚至是佔有慾,他們對人對物都持有極不信任念頭,他們擔心新兵,德國女郎或砲火會奪去這位好上頭和朋友。看得特別揪心。這一切的情緒表現手法是非常的含蓄,浪漫又感慨的。影片以新兵視角去探視戰爭,情誼,精神和心境的轉變。守住交叉路口那一戰真的熱血得好無奈,五人及一架殘廢的坦克對兩百德國士兵,明知是條不歸路,卻選擇以死來傳承他對己對國的做人信念及精神。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一個人的武林》:墮落的致敬


陳德森作品。甄子丹及陳德森的號召力都無法引起欲望,想令我入場的很大原因是《一個人的武林》這戲名。文藝之中帶孤獨感又不失自嘲,雖然已預料不如《殺破狼》時期的巔峰水準,但還是很好奇這神秘的武林裏面賣的是什麼藥。

這電影其實就是電玩劇本,一位迷戀武功成痴的武痴一一把武林高手殺死,當然不用想也知道最後的大boss肯定是丹爺啦,強者對最強的戲碼就老土上演。雖然編劇之一是蠻有才華的劉浩良有份參與,但九十分鐘的劇情我真的難相信編劇們竟然能就不加其他元素來彌補故事的空洞,破綻百出。雖看得出武打場地是細心挑選出來,但真的不知背後的含義究竟是什麼。看完後我真的覺得這劇本完全蹧蹋了《一個人的武林》這麼美麗的詞。

當開場介紹動作設計是出自于元彬時,心想動作戲碼肯定不會像在《精武風雲》那麼的搞笑和浮誇了。元彬的動作設計向來是充滿陽剛,暴力又創新,強調每個動作的細節,很多時候雖然不見血,但細節已是一種強烈暴力的訊號,他擁有自己獨特風格構思。他也是我心目中香港動作設計師非常欣賞的一位。雖然這次的設計不如早期那麼神采,但還是可看。

看《一個人的武林》是向香港動作片致敬的一部電影,不過在於此戲的劇本或精神,我都看不出他究竟拿了什麼向他們致敬?我看到的更是港片的墮落,但最後的片段也是最有驚喜和精彩的一幕!我看了十幾年的港片,這應該是我看過最有心思的致謝片段。徐小明,孟海,羅禮賢,元彬,林迪安,黃偉輝,樊少煌,董瑋還有很多武術家都上鏡。當然還有很多幕後工作人員都有上鏡,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感人的。我曾經上網查某位幕後人員的樣貌,可是網絡竟然沒有。幹了這行十多年,竟然連一張讓人認識他的照片都沒有是如此的心酸。其實這次的製作班底都很強,可惜拍不出什麼水準作,但不是爛片已滿足。

*王寶強不是實力派諧星嗎?怎麼最近轉路線走武打明星了?還有一直強調'武功是殺人技'是什麼意思?一直想不通~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懼場》:實驗性電影?


陳炳豐,池家慶聯合導演。首見預告片時,心裡就篤定此戲的拍攝手法絕對是電視電影格式。觀後,我必須承認有意外的驚喜,楊雁雁的演技不是最好的那位,而是莊可比!造型,肢體動作,語氣,眼神都帶著神秘的氣息,整體的表現驚悚得來帶玩味,一人的出場的氣場鎮住籠內的六位演員,令觀眾對他的引導深信不疑。他不需要與其他演員飆戲,他自己的獨角戲就已夠精彩了。當然除了老師,fanny,陳凱旋,辛威廉及henry的演技最糟糕外,其他演員的演技也有看頭的。


噱頭打著無劇本和一take過,前者我就相信,但後者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其實除了演員有驚喜外,這部戲還是在我預料之中。有趣的開場,卻收不了尾。所謂的無對白就是編劇不會寫台詞給演員吧。全片最多的台詞就是'這不是戲來的','你是凶手'等無意義的空洞說詞。(當然你可以說這是臨場反應給於最真實的潛對白,但我開來全部都是經過安排的)途中的綁人戲碼絕對是最兒戲的部分,那些橋段猶如我們兒時玩抓凶手的遊戲。


攝影是打算走寫實路線嗎?那我還真不會欣賞。每當鏡頭移動有時甚至沒移動,整個畫面都是模糊一片,看不清攝影師究竟是想focus什麼東西。舉個例子,李承運在辦公室裡,鏡頭慢慢推進,左邊是李承運的真實臉孔,右邊是鏡子反射的表情,在推進的過程中,時而左邊模糊,時而右邊模糊,更誇張的是有瞬間是整體沒焦點所在,就馬虎的帶過拍攝他的眼睛。


如果說這電影是一種實驗性電影的話,我只能套用張順源的一句話:'我們的觀眾都太保守了'。這談不上是實驗性,不就是個戲中戲的構思,但至少對本地觀眾來說是新鮮的,是有話題性的。至於口碑會否兩極化?至少到現在我都沒看到有人給予惡評。雖我沒喜歡這部電影,但他確實是今年馬來西亞華語片最好看的那部,因為完全沒對手。更正確的說,電影不好看,是演員的戲好看。


說點課外題,我其實非常不能認同(或說不屑也行)導演這種無劇本的拍攝。感覺就像是一位廚師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把所有材料一鍋熟看他們各自會造成什麼火花和味道。或許是種嘗試?但他們的嘗試不成功。還有因為這樣的拍攝手法,所有死者的呼吸都超級無敵明顯的被看見和成為了笑話,當然,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功勞功不可沒。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守夜》:似喜劇多餘恐怖片。


李勇昌作品。看見網上的大眾好評,卻也不能引起我的期待,因為我預料他也會很《超渡》。

觀後,覺得這部比《超渡》好,很大原因是沒有黃志強的演出。說是鬼片,但其實整部片子根本都就是親情喜劇片,如果你抱著恐怖片心態只有失望的份。劇本雖然是四人聯合編寫,但依然覺得非常空洞和拖戲。剪輯方面欠流暢,總覺得這部戲裡的所有演員用華語發音都很奇怪。鄧銹金(不確定是否有寫錯)是戲裡唯一的潤滑劑,我相信大部份人看完這部電影最印象的不是記得女鬼,帥哥還是王欣,而是這位浮誇小妞,至少我是。

戲內的溫馨片段,愛情片段其實對我來說是非常感冒的,雖然我明白商業電影都是用配樂來講故事,但個人就覺得略嫌太多,每當看見王欣出場時的bonus track,心想'又來'?來到結尾的反高潮橋段,反是有了,高潮就不到。我甚至覺得是多餘的,我也不明白反的意義在哪?感覺純反而反。導演對60,70年代的生活情懷從《超渡》延續至此,道具與美術令人滿意。雖然我給的評價不高,我也不會再用'誠意'二字來彌補電影的不足了,但如果你問我值得看嗎?我會回答'可以看!'。只要你把心態轉換成喜劇來看的話,他是ok的。*我非常喜歡海報'守夜'二字的字體設計。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電影對我而言》

《電影對我而言》


每當有人知道我喜歡看電影時,第一反應和問題總離不開:你喜歡看怎樣的戲?'最近XXX(當今最賣座的商業片)的你有看嗎?面對這些問題我其實都只會敷衍的給個反應。'電影'二字在大眾眼裏就只有這些嗎?也難怪他們覺得電影只是消磨時間的娛樂。


電影對我來說是什麼?電影對我來說是以最短和最快的時間看見不同導演的視角和世界觀。那麼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會有什麼好處嗎?有或沒有就要看你自己。我連寫了三年的觀後感不是要祈求別人認同或like來滿足虛榮心,還曾被人嘲諷說你很得空哦?那麼多時間寫這些東西,那是因為我知道只有寫出來我才能逼自己觀後用腦,雖然寫了那麼久,文筆還是很爛。我什麼類型的電影都看,比較鍾情多藏隱喻的文藝片,因為在你必須觀察細微一切及逼自己用腦(聰明人或許可以一看就了)解讀,這樣可以激發自己對人的觀察欲望。那麼觀察人又有什麼好處呢?(沒法子,華人什麼都要好處要決定去做那件事,所以需要很囉嗦)觀察人不指觀察老闆臉色而做哈巴狗,而是觀察周圍人的一切,就是陌生人就是路人。從觀察中你會得到碎片的結果,齊聚一起它就是一個想法了。久而久之你會慢慢看見社會的另一面。然後繼續衍生就會開始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所謂的關注不是那些大選前ubah,大選後愛繼續做。而是你會開始質疑美麗的一面,探索他的另一面,用自己以前所觀察社會的想法去思考他們,而不是一味的拍照來表示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滿足自認愛國虛榮感。這是我們現今社會所需要的,甚至比課堂的道德教育更重要!


現今人對於別人的怒氣很敏感,但在於其他方面是非常遲鈍的。為何?在我看來,那是被商業電影模式和肥皂劇所洗腦。比如對於愛情或浪漫的定義是非常形式化的。浪漫需要一首浪漫音樂來催情,在個世外桃源漫步,用物質和罐頭式的驚喜來滿足對方。別誤會,我不指這樣不好,這種東西是非常個人的嘛。我只是想說對於呵護或其他方面你必須很公式化來傳達妳對他的關愛,金口不開,表示你對她漠不關心。有沒有可能將浪漫歸於零呢?不需要形式來傳達浪漫那就是浪漫。不需要甜言蜜語來傳達什麼是愛。嘗試更感性的用心去感受對方,撇出一切公式化的東西。 那麼公式化又有什麼不好呢?為何我一定要是所謂的用心感受這些屁話呢?有什麼好處?他沒什麼明確的大好處,只是還是回歸到觀察人和感受人的點上。當你開始意識到公式化的東西,你會有欲望追求更多其他的東西。不管在電影,文學,或音樂等方面。然後你會慢慢看見更廣闊的類型東西。你會開始分別什麼是好與差。而不是盲目的勸導別人'不要想太多'和訓練成同一模式的市儈沙丁魚。長篇大論了這麼多,不是要證明自己很了不起,我甚至覺得自己是在獻醜,說不定成為哪位前輩的飯後笑話,但我不介意,因為我也常取笑別人。哈哈..我只是想說電影是什麼,它又能繼續衍生出什麼?所以電影對我來說永遠都不可能是娛樂那麼簡單。

《一對一》:正義無界限

金基德作品。這該是金基本德所有作品裡最多人物的一次,但看故事大綱很不金基德,觀後就是百分百金基德思想。

金基德相信人性本惡,所以在他早期的電影裡都將'惡'塑造另類浪漫風和放逐於人世間繼續殘喘徘徊。到了後期作品,對於宗教的信仰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從《春夏秋冬又一春》開始,他的大數作品都開始自我救贖和淨化心魔。來到了《阿里郎》是我覺得他到了另階段的一部,以全片獨自一人扮演多角色自我審問來暗喻對宗教的質疑和動搖。這部《一對一》繼續赤裸裸的表露了他向來的悲觀憤世思想 來審判人類。故事講述某女生被數男殘殺後,年後一班'正義'組織將兇手一一捉回來進行酷刑審問。酷刑手法似是戰爭時期的殘忍手段,我想也是此原因這電影遭受被韓國列入禁片命運。

憤世心態潛伏在所有人心中,至於多或少就取決于當事人對人類和社會的洞察有多少。我想多數人都肯定有過對社會不公而激起由自己審判犯人的想法,金基德就是由這角度去反思正義的存在性,當然也少不了他那對宗教人類和種種銳利的批判。在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是否真的能容納'正義'的存在?正義由有誰來決定?兇手堅信自己只是奉命行事,代表自己的衷心,其他的因素將它們拋在千裡之外,這是他們的立場。在於'正義組織'的視角來看他們是愚蠢的及缺乏思考能力的,所以必須用酷刑處決他們。只是到了後面雙方面的正義對峙立場已變得模糊不清了,在於正義的背後就必須擁有暗黑在駕馭著它,正義既是黑暗。'正義'組織的主腦最後選擇宗教來消滅心中的惡,可惜最後他也被殺了,這是否象徵了惡已無出路可言?

電影依然是非常沈重的氣息,我依然是非常共鳴和宣泄情緒。戲內的對白非常直白,讓一般堅信社會給予的人民的正義定義的人士來說,簡直就是一派胡言及歪理。這就是金基德以角色來影射現今社會的思考模式的世界觀。電影也榮獲了第71屆威尼斯日單元的最佳電影。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人體蜈蚣》:蜈蚣的秘密


Tom six導演。原以為是一部純碎賣弄血腥和噁心的電影,雖然此戲對我而言也沒特別好,但也不至於淪落爛片地步。

影片意外的不走刺激視覺的路線,從全白室內房子和白衣設計,令我聯想起<funny game>。不難看出導演以極其殘忍的構思反映人類對狗欺壓的一種借鏡。將人類關進狗籠,恐嚇要將他們的聲帶消除,以訓狗方式訓練人體蜈蚣服從主人的命令。對待狗兒進行這些行為,大眾或許都還能接受,但受害者轉換成人類的話,那就是一個超越道德界限的變態行為?人類的命比較高尚值錢?人體蜈蚣也是映射著食物鏈與社會階級的自身角色重要性,是悲劇的宿命觀。另外人物背景的設計也略有隱喻-變態醫生是德國國籍,蜈蚣頭是日本國籍,沒錯,直接聯想到的就是二戰歷史的對應。不過據聞第二集就是純變態的作品,還因此被列入了禁片,興致缺缺。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海霧》:海霧裡的人性風暴


沈成寶作品。奉俊昊編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在《雪國列車》的結局看得出奉俊昊為了迎合好萊塢而製造了一個光明的開放式結局。那麼我想這部《海霧》更貼近奉俊昊對人性洞察的視角。與《雪國列車》不約而同的引用了某樣交通工具而引發了一場人性的爆炸。

韓國近年來的商業電影總能讓人觀後直呼過癮,因為他們的尺度與膽量都比亞洲電影寬,甚至好萊塢。從對政治或社會的批評,挖掘人性黑暗的醜陋,嘲諷韓國與朝鮮的緊繃關係的嚴肅題材到大眾的煽情愛情或親情片,他們拍出戲味之餘也鮮有內涵。原以為這是一部講述漁夫出海捕魚遇巨浪的抗爭電影,原來根本不是這回事。六名船夫運載偷渡客,因意外泄露機房氣體燜死了一班偷渡客。船長命令手下們將他們肢解丟下大海,然後一場人性的風暴一觸即發。

故事帶著一種荒謬的悲劇色彩,各自都有象徵的強烈欲望。若以《雪國列車》和《海霧》相比,前者的眾多主角都是以愛出發,革命為了推翻獨栽等社會問題,後者則是屬於絕望,他們都以私慾出發,每人都在釋放自己徹底的欲望。韓國電影好看其中一點就是對主角們的刻畫,大家都是灰色地帶的人物,主角沒有絕對的'好人',反派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曾聽過有人說難道人性只有醜陋嗎?為何不拍點人性美好的東西?只有醜陋才能表示電影有深度?我想人性美好一面的電影已經夠多了,tvb都拍足了二十年,還不夠嗎?難道就不能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反思人性?也因此這樣,大家對好人的定義是取決于是否符合群體大眾自認的道德標準而設的貞潔牌坊。(有點離題了)此片也代表韓國出征奧斯卡。不過我想入圍幾率不大,韓國電影為何能風光國際三大影展卻甚少提名奧斯卡?(據我所知韓國電影似乎沒入圍過?)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賜予者》:獨栽的烏托邦世界


Phillip Noyce導演。戲內的烏托邦世界曾幾何時也存在過在我幻想之中,而這部戲的出現也彷彿是回應了我當年的想法。

萬惡之源自人類,人類的兇殘,妒嫉,歧視,獨栽是讓世界毀滅的禍根,倘若把這一切都除去世界會否比較美好?應該會,至少比現在好吧?曾經我是這麼認為過。但戲內反映的烏托邦世界卻是如此的乏味和單調,撇除了'惡'本應是美好和幸福的不是嗎?沒有了顏色,情緒就沒了妒嫉和暴力,但這也剝削了人類被賦予欣賞萬物的美態。我想沒了'惡'我們就看不見了'善',因為一切都是並存的,缺一不可。 

影片散發著青春的氣息,敘事手法也通俗易懂,但多處也點到為止,保留了反思的空間。其實烏托邦世界或許才是真正獨栽者的世界,其中有幕講述人類被洗腦得連死亡都不知何物,是荒誕也是個寓言。在一切都毀於一旦時,煽情的說,也只有愛能讓一切更美好。比起一般的有夢就成真的偽正能量電影,這部對我來說才是真的是正能量電影!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冬蔭功》:無言的電影


Prachya Pinkaew導演。數年前tony jaa的名字冒起在功夫明星里,那实打的泰拳以及他那惊人的跳跃能力,令观众在麻木了成龙的馬戲團動作以及好萊塢的剪接偽動作片裡看見了新鮮感。其中他在《tom yum goong》裡的追逐場面比成龍式的更來得高難度和刺激。

來到了第二集,故事依然逃不過他的大象被人抓走的命運,然後他就有了殺人的理由。故事已經是爛得沒得再挑剔了,大量的動作場面卻也無法製造高潮,反而非常油膩。動作設計也不見新鮮,再加上那超低水準的電腦特效,更是令戲裡的動作畫面哭笑不得。還有一班殺人機器因為了爭奪殺手排名也起暗湧這才是真的勁搞笑!看來tony jaa熱潮也退下了,由印尼的Iko Uwais(the raid的男主角)來接棒。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突擊2》:超級爽片


Gareth Evans作品。上一集的好口碑,在無數影展掀起小旋風,更讓人看見動作片不是香港和泰國的專利了。也是近年來我看過最爽快的動作片,爽快程度直逼《殺死比爾》。

電影來到了續集沒有敷衍的隨意翻炒上集的動作設計,反而在全面上更見誠意。電影已加長至兩小時半,由內至外都散發暴力的氣息,暗色調的冷酷以及冷峻的攝影角度,黑吃黑的劇情,比上集更加暴力許多。從動作設計上,上集的'密室暴力'動作設計已被增值,少了槍械的決鬥,多了爆破,車戰等更宏觀的視覺享受。其中在車內決鬥的一幕最讓人津津有味。在有限的窄小空間內,俐落的利用空間形成武器。

劇情就是黑吃黑,殺來殺去,連老爸都殺那種。怎樣可以讓主角在戲內光明正大的殺人打架?答案就是—臥底。只要是臥底,所有的殺人彷彿都成了神聖的祭禮,更誇的是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要觀眾感受臥底的心酸悲歌。我想這就是動作電影常對角色的懶惰設計吧?為何那麼多動作電影中,男主角的性格除了火爆就剩下暴力狂?所以這就是動作演員常抱怨不受重視的原因吧?其實不是他們演的不好,更多時候是編劇和導演只要他們是嚴重暴力狂,所以都不被重視。看看早期成龍在《警察故事》中的陳家駒角色,那是一個相當寫實、有血有肉的人物。用鉛筆吃公仔麵,爲挽留女友而抓著女友的小綿羊,結果讓她撞車都是經典場面。不同於早期的電影,現在的動作片要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是要誇張台詞加煽情慢鏡頭,比如《葉問》的'我要打十個',和一大堆以為慢鏡頭就是暴力美學的電影。

動作片的視覺享受因人而異。有人喜歡黑澤明的武士靜態暴力美學,有人喜歡《變形金剛》的爆足三小時的煙花秀。李小龍的絕對是最讓人津津樂道,成龍的小丑動作已走入歷史,武俠片的招式武術設計也被嫌棄老土。至今最流行的相信是血腥真實,甄子丹的《殺破狼》及《導火線》,再到這部都是被譽為動作爽片。確實是很爽,不過就再也看不見如陳觀泰,李小龍,成龍等早期的經典角色了,剩下的只有火爆刑警。但還是不得不再稱讚《the raid 1&2》的動作設計已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太勁爆了!!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失戀急讓》:港式幽默?


卓韻芝導演。本身對電影不期待,只望重見張式喜劇。鄭秀文終於都可以擺脫和劉德華飾演情侶的命運了,和張家輝一對應該很有火花,新鮮感。

鄭秀文,除了杜sir懂得用她,(當然劇本也是一大原因)其他導演我真的看不出鄭秀文還有什麼?除了美,就只是明星一位。張家輝當年經典的張式喜劇已不見,所謂的張氏喜劇都有共同的形象,都是一些不成大器的無賴,而這次張家輝的角色就認真許多了。戲裏的張家輝除了帥,儘管我是多麼喜歡他,我依然看不出還有什麼?倒是出場只有五分鐘的黃子華,男人內心的對白,聽了真讓人揪心,成為戲中唯一的亮點。Angelababy,不要以為把皮膚塗得黑黑就以為可以擺脫花瓶的命運。即使黑皮膚,你還是一個美坯子啊!還是一個花瓶。張學友的演繹還是一如往常的深得我心。

其實電影劇本不算新鮮,非常台式的偶像劇劇情再加上香港貼身的樓價高水平生活狀態。余家安的造型設計功不可沒(沒記錯是他),色澤和服裝非常潮流帶性格的俏皮,令兩位男女主角雖已年近五十,但扮起可愛來還是很young。最近在看著林奕華的書,其中的一論點我非常認同。就是香港愛情片的男人逐漸走向無能,由80年代的一班無賴想盡辦法追女仔的主動,哪怕橋段是如此的對女性不尊重,但卻能滿足觀眾的大男人的心態幻想。而近期愛情片的男人走向無能或墮落,至少《失戀急讓》是這樣。張家輝角色的看似積極的生活,骨子裡卻是個失敗的男人。相反另一男配角即使是個富家子,但依然是個失敗的man。可以看見的是,女性在裏都扮演著刻苦兼獨立的一面。被男人甩了,依然堅持守護著'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又能激進用自己的肉體和思想吸引男人(我覺得用肉體成分較高)。Angelababy的援交不止不見她墮落,反而很顯得她的自力更生及男人的無能。

港式幽默另你聯想到什麼?我的答案肯定是伴我成長的王晶片子,那種極其低俗又對女性的語言侮辱,離不開性與屎尿。時代在進步,觀眾不再受王晶那種歧視性的幽默,那麼港式喜劇現在又能令你聯想到什麼呢?而這部的幽默正令我聯想起王晶,但也令我明白王晶的低俗幽默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幽得出來的呢。《失戀急讓》所有的笑點或許能笑,但也只處於視覺的浮誇,而非幽默。陰毛在這戲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比所有演員更重要!但陰毛的笑點和意義真讓我冷汗。90分鐘的電影,老實說我看不懂導演究竟想說什麼?我只看見導演特別強調陰毛的重要性。不好意思,原諒 我依然不懂陰毛的幽默!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露西》:好萊塢的小聰明。


Luc besson作品。他近前的作品都是速食餐電影,令人反胃。對此戲同樣是無期待,只為了崔岷植而入場。(雖然也預料他是被蹧蹋的)毫無意外的,他除了戲份比我想像多一點外,依然擺脫不了亞洲人充當鬼佬花瓶的命運。但倒是令人驚喜電影拍得滿用心。特效沒有被利用在轟炸眼圈的動作爆破場面,而是帶出哲學信息的世界觀。

影片的前半小時是相當精彩,也是我個人覺得全片拍得最有味的時候。開場沒多餘的鏡頭細述天氣和人物背景,單刀直入的開始爭執。不斷切換文明的演進圖,卻也看見人性之醜,文明摧毀生命,人類的最後結果就是被自己的愚蠢給謀殺。崔岷植出場時相當氣勢,一輪嘴聽不明的韓語充滿著不寒而慄的殺氣,完全是不需要靠恐嚇性的對白來承托殺氣氛圍這種兒戲。

我覺得這劇本是非常有心思和小聰明的。借用了娛樂性去將哲學這種玄課題淺易化讓大眾明白和吸收。戲內的哲學信息編劇其實並沒深究,只是用了哲學最基本的'無'的智慧和加點科學理論來延續發揮編劇們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是我覺得他們非常擅用小聰明的部分。只要說人類至今只用了了十巴仙的頭腦,那麼接下來的二十至九十巴仙的區域編劇要怎麼發揮創意,我相信也沒多少觀眾會批不合邏輯了,因為一般觀眾根本沒那個醫學知識也不會去深究,因為—'商業電影嘛,那麼認真幹嘛?'只是好奇為何編劇要把Lucy塑造成彷彿無欲無求的機器人?因為她已看透人間紅塵萬物所以已麻木?那一臉只需扮chock又非常非常性感的造型與氣質的表情令人看了好笑又享受,不過想想,我覺得那應該是在揶揄男性主權的好萊塢英雄片形式的形象。比如戲內的三位男主角都成了典型花瓶,男主角只有被吻的命運,崔岷植只有怒哄的戲份,連Morgan freeman也很可憐只有演講的份。

甚少看西方的主流電影,但覺得最近他們都愛探討哲學課題,雖然都只是淺談,而在這些主流電影當中我覺得拍得最有哲學智慧的非屬《her》!哪些哲學家的偉倫我就不要拋書包獻醜了,我認為<her>的哲學智慧拍得好在於他細膩又寫實的拍出了人與人之間延伸出的'實與虛'訊息,誰說哲學只談生與死?《her》在這方面探討的比<Lucy>,<transcendence>更多。他從觀察自身周圍與生活的視角去洞察一切,他關注孤獨,在他欲求脫離孤獨時,卻讓觀眾看見更多的哲學智慧在內-生死,虛實,時間等,每句談吐都富有智慧,其中探討的'無'乃是最有趣的地方,是我看過西方主流電影裏最有東方哲學味的作品。而<Lucy>的時間論我倒沒什麼共鳴,因為他的立場是站在人而發的言論,顯然導演要我們注意的是Lucy的論點而非哲學的概念。若要細究,Lucy這角色的性格有點隨便,全都推給了'智慧'劃清界線,難道有了智慧就會失去了原本的性格?因為你已能人所不能?還是編劇覺得智慧的最高境界等同於人性之善?所以有了智慧,她由復仇心態轉變成了聖人?這設計未免太兒戲了。雖然如此,但電影還是好看的。相信未來好萊塢電影將會濫用'哲學'來故作深度,我確實這麼深信。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蜂鳥》:一刻


Steven knight作品。找來了常扮演英雄角色的jason飾演落魄軍人。這也應該是他目前最具文藝戲路的作品吧?導演新作《Locke》的主題是對人生選擇擔起責任,而這部的基調更顯得灰色,主角們都有自己慘痛的過去,身世是無法選擇,能選擇的只有你該怎麼去面對自己的過去?

男主角被軍事法庭審判,為了逃離罪責,他選擇了借酒消愁做個落魄的流浪漢麻醉自己的情感。女主角兒時遭受性侵犯而選擇了宗教逃避自己的不堪往事。兩個慘痛身世的人相遇,他們相愛了,也彼此互相開解了對方的心結。墮落,信仰在這時候全都祈求不了作用,唯愛才能鼓起勇氣面對。編劇的野心也不小,又要有愛情,又要救贖,又要黑幫,雖然以上全部都沒有很完善細膩的去處理,但巧妙的是,這樣各自半桶水元素參雜一起卻有談談的哀愁戲味,很有感覺。戲內的龍頭老大是來自中國人,連昔日英雄jason也要為他們賣命,這也是展露現今的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面貌吧?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淺談《史崔特的故事》和《好傢伙,壞傢伙,醜傢伙》


David lynch作品。別於他一貫光怪陸離的劇情和風格,這部的風格走向樸實易懂,改編自真人真事。

劇情講述男主角的弟弟中風了,男主角已是約莫七八十歲的老頭子,視力不佳,沒駕駛執照,行動不便,卻為了要親自完成去探望弟弟的念頭,結果就駕駛了自己的古老割草機踏上了300英里的不思議遠程。

途中他也遇見了不同故事的過客。影片非常動人,聯想起近年的《Nebraska》,同樣的固執老人,時間的吹殘,卻讓他們更不認命,堅持想走出自己的路。這種老人戲容易被拿來洒狗血,但他們細膩的解剖了老人的內心孤獨,身體不聽使喚,只能被放逐成邊緣人物。與其說晚年享福,更貼切的形容晚年等死。可以搭順風車,汽車等公交,但卻堅持用自己的脆弱身子去完成,除了形式上的意義,更是展現年邁的火氣,對時間做出反抗。非常動人,好看。





Sergio leono作品。經典的西部牛仔片。每位主角都有各自鮮明的性格。經典的動作場面調度,每一場槍戰都非常有張力。靜態的對峙,俐落的動作,殺戮不需多言語,充滿男性陽剛味,令人熱血沸騰。也影響了後期動作片的風格,杜琪峰,北野武,韓國導演金知雲更拍了一部《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向此片致敬。各路英雄為寶藏而相聚展開一連串的屠殺。精彩!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末日派對》:你的派對,大家的末日


何康導演。不知導演的來頭,演員陣容也不吸引,完全是衝著泰迪羅賓監製而看。

多重獨立的人物線,因為各自的問題而交際後爆發獨自的心解。名與利,憤世嫉俗,愛情,探討多重心態的故事,集聚一起只為讓結尾更有爆發性。可惜,全都是針刺不到肉的兒戲。牽強的將各種心結凝聚就如來個垃圾大雜燴,線條散亂,看不出導演的風格也看不出電影的主要信息。劇終的說教信息'沒有行不通的死路,只有不變通的思路'更是讓人不敢恭維!彷彿就是幫政府拍攝的宣傳電影。除了直白的道出香港的現今的困境,能讓人感到一絲共鳴外,其餘的都是多餘戲份。(海報也難看得可以,毫無誠意)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宇宙只有你和我》:自殺的意義


Pen-ek  ratanaruang作品。這是我覺得目前導演拍得最好的一部。是部非常實驗性的作品,僅有開頭,接下去的故事走向模糊曖昧,并沒有肯定的結局和答案,通過此片反思和尋找。

故事非常精彩,一開場就講述淺也忠信自殺,但他與一般人自殺目的不同,他不愁金錢也沒失戀之類的煩惱。那他到底為何自殺?這就是影片想探索的課題。有趣的是,自殺過後淺也并沒死去,自殺只是他的幻想還是其他原因導演并沒交待清楚。隨著故事的前進,會發現導演并不是要尋找自殺之謎,而是代入了角色的性格隨他前進,後面的劇情走向超現實,虛無及抽象。

故事是兩個性格非常極端的人相遇,他們都錯手殺過人,這樣的編排很有張力。一個有嚴重潔癖,一個是邋遢之人,在空房子相處的幾天,二人的性格卻完全的調換了。與前半段壓抑的憂鬱氣息顛覆,後半段帶著曖昧的浪漫氣質。這樣的走向更讓淺也的自殺動機模糊,因為他想在最美好的時刻死去?那麼自殺就是個能保留美好的管道之一。又或是自殺象徵著新生?或許我們都不該用理性去看這電影,而是感性的去感受男女主角的內心和周遭一切。

杜可風的攝影詩意直接,不帶點累贅,通過冷靜的鏡頭去看淺也這神秘人物寂靜的美態,不需要多餘的東西就已經是視覺享受了。淺也忠信是著名的性格演員,他拍戲習慣都是在抗拒劇本。不怪的角色他不接,他身上散發著一直獨特的神秘氣質,非常的好看,他會令你一直專注的在注意他。不誇張,他真的是有如此的魅力!絕對是不可多得的演員!(有哪個男生能留一頭女生平裝頭還那麼有型啊?其他人留的話肯定逃不開一臉猥瑣的命運)這部是導演的新嘗試,文藝又詩意,超現實又浪漫,當然也有他最擅長命運的黑色幽默。有一幕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淺也在戲內的性格是十分安靜的,工作也在寧靜的圖書館,但在圖書館內竟然掛著一副淺也演的日本電影《殺手阿一》海報。那是一部非常極端血腥的B級電影,與此戲的淺也是三百六十轉變,非常強力的對比。日本B級大導演三池崇史也來客串一腳!淺也忠信。杜可風和導演過後又再合作新作品-《暗湧》也是出色之作。


淺也忠信在此戲的造型。太好看了吧?!


這張要迷死多少人啊?!天啊!太有味了!


《江原道之力》:微妙的人際關係


洪尚秀作品。好友、導演/教授、婚外情、相聚、離散是洪尚秀電影的必備元素。有趣的是,每次同樣的條件下,他的作品也能帶出新意及好看,心中總有一絲絲的哀愁。

看了數部洪尚秀的愛情作品,我敢大膽假設他是個佛教徒,即使不是,他也非常喜愛佛教與哲學。從他電影裡我們總能看見千絲萬縷的微妙人際關係,他們相聚然後離散,這些不變的定律看似理所當然的規矩,但經過他細膩的處理單獨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就成了充滿佛學智慧的東西。故事前後是個獨立又詩意的故事,但場景和對白的線索將兩個獨立個體非常有趣的融合。

我們常看見新聞有人自殺,我們不認識那人,是否我們就能劃清界限撇開關係?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的觀察我們自己和人際的關係,就能發現其實我們都融在其中,我們都是原罪犯,都是間接性的兇手。社會這東西是由人際關係組成的,世俗的眼光的對錯或規則是大眾數的思想決定的,而每個國家人民的成熟度取決于個人修養問題。簡單的例子,網絡是個不需負責任的虛擬世界,愈來愈多中學生離家或自殺是因為他們正置在思想不夠成熟和最易接受事物的階段,虛擬世界的虛情假意讓他們陶醉和自信的無法自拔,他們抗拒也害怕了現實世界,因為虛擬世界已把他們的自尊心磨練成脆弱得不能被觸碰,他們相信虛擬才是生存的世外桃源。那麼再看回我們本身的位置,在思想或行為上我們是否有在建立著這種不健康風氣?愚蠢是真的能要了人命。(離題的收尾~)

《老師日記》:浪漫這回事


Nithiwat Tharathorn導演。從早期電影的浪漫定義是從戰爭時期的生死離別。時代進步了,戰爭少了,富公子通常都是戀上窮女孩,命運作弄,公子卻被下令只許娶公主。由於天意弄人,所以富公子不再有好市場了,取而代之的是浪子和流氓。但他們實在是太瀟灑了,往往還沒一起半年就要橫死街頭,連累了不少女人守寡。千禧年過後,電影的浪漫元素不如以前那麼悲情沈重了。通常都是冤家變情人的歡喜結局。結果潮流這件事原來是個流轉,拖韓劇的福,現代的浪漫又回到了生死離別。不同的是,沒有戰爭,只有癌症。近年來,很多商業愛情片對浪漫定義開出了一條新血路。就是孤獨和虛擬。《her》和《teacher diary》就是這類型。


全片男女主角并不相識,也沒對手戲,靠的只是日記和大量旁白及配樂在營造戀愛和浪漫氣氛。無可否認的是,泰國電影在這方面是非常拿手的。劇情再土,他們也能拍得幽默,輕鬆和好看。他們都是老師,各自前後到同樣的孤島教課,對方的日記是他們當時孤獨的時光的精神寄託。

我承認我是非常喜歡泰國文化,所以看他們偶像劇類型的愛情商業片絕對比韓國更容易投入,孤島本身有自己的神秘感單調,但加上美術組的設計讓那裡的屋子更多了一點生氣和溫暖,非常誘人。電影雖好看,但後半段過於拖拉,有點膩味。如果想看輕鬆浪漫愛情喜劇,泰片是個不錯的選擇,雖公式化,但依然能有一點跳出框子的小驚喜。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洛克》:精準的失誤



Steven Knight作品。影片全程只有男主角和他的寶馬。靠著他的對白和獨角戲撐完九十分鐘的電影,完全考究編劇的對白與劇情,剪接也不易,因為只能剪三種畫面—男主角,街外和街燈。

故事非常真實生活化,經歷的生活上的抉擇困境,而非生死存亡的橋段。一夜情搞大女人的肚子,放棄龐大的建築工程及與家人看球賽的家庭時光,還因此被炒了魷魚。兩小時前,他應該是個擁有幸福家庭的男人,兩小時後他沒了工作和家人,只為去陪伴一個他不愛但懷了他種的女人。看似偉大的好男人,但這些行為不過是男主角為了挽回自己狼狽名聲和證明自己能力的舉動。

在對白之中,我們能看見男主角是個精明之人,對事業或家庭婚姻甚至自己的過錯都是精準的計算。從對白多次提起時間的次數,進球分數,車速,水泥車和蘋果酒數量等,理所當然的數字之中卻明顯凸顯主角在無對手戲之下的性格,絕對是細膩的設計橋段。男主角的性格設計其實正是現今社會大眾人的縮影,所謂的精明計算並非只指數字或金錢上,而是對未來,情感或更抽象的東西都在計算著,渴望付出就能擁有同等回報的算盤,往往我們卻像男主角一樣都只困在車內的困局。我們以為我們在前進著,其實我們原地不動,動的只是車子,動的是時間。

日出,他來不及伴女人生產過程,家庭也被瓦解,事業也失去。沒有對或錯,只有在於選擇,選擇了就只有去承擔。時間如常前進著,日出日落不變定律,生活還是必須要過。整部片子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或情緒,卻能引起我的共鳴,從嘮叨對白之中領悟其中的勵志信息。非常有趣有味的一部小品。


另一款海報。之前一直都覺得這海報好難看,明明都不是賽車電影,那麼強調速度的設計是怎樣?看完後才明白海報的用心。套用《烈火戰車》裡賽車手的一句名言:你可以快得了風,可是你快不過時間。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雙面勞倫斯》:性別的革命



Xavier dolan作品。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延續他一向的風格-嘮叨的對白,迷幻的電音配樂,探討性別課題,充滿視覺衝擊的對比色調。比起前兩部這次的製作更加的龐大,敘事和對白和比之前更加的成熟。

Xavier dolan這次放棄幕前的演出,專心做幕後,更展現他多方面的才華,一人分飾六個工作崗位—導演,編劇,製作人,造型設計,剪輯,音效,令人竟然年僅24就有如此高水準的創作能力。造型與色調一如繼往的大膽鮮明對比,注重人體線條之美。導演客串一秒的曖昧雙性妖媚造型,更是一種對性別平權社會的明顯革命立場,增色不少!


愛與性別在世人眼中是避免不了的世俗問題。導演從處女作《I kill my mother》就用了叛逆個性去對世俗的眼光做出了無聲的抗議。《heartbreak》的同性則是盡情在青春時期渴望自由與放縱的幻想之愛。《Lawrence anyway》裡有句對白是有個男人對身穿女裝的男主角發問:'你這是叛逆嗎?'男主角回答:'不。是革命。'由前兩部對性別的弱勢群體只給予幻想與掙扎,這次導演更是對自己性別的立場給了個圓滿肯定的回答。影片一開場就慢鏡頭拍攝路人們的歧視眼光,但主角卻如夢幻般的出場,似是自信,又似是孤寂。

影片講述一對情侶因男方決定成為女人而與女友分分合合的愛情故事。雖然時長接近三小時,但對白,構圖,視覺演技和音樂都非常精彩!性別如果是問題,那麼愛情是否還是愛情?愛情不該有個模式的不是嗎?是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和性向的權利,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是否不該歧視和打壓他們呢?如果硬要說他們是錯的話,那他們就只錯在與一般人不同。世界應該多點包容,少點歧視。但錯誤的教育把世人都訓練成同一個模樣,對性別還是充滿著大量的歧視。革命尚未成功...


導演xavier dolan的客串造型。帥慘了!!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TRANSCENDENCE:翻熱的鳥萊塢電影


Wally Pfister作品。此導演是Christopher Nolan 的御用攝影師的處女作,不出我所料的令我反感。

好萊塢大片現已開始企圖走向'內涵'風格的劇情類型。只是這類型的電影是否真的有被好好的發揮,仔細看其實它們也不過是些公式化的好萊塢片,他們知道觀眾要的是什麼,只要給他們一點內涵值得探討和深度的,他們就會樂此不疲了。《eleysium》,《inception》和最近的《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都是例子。這些電影其實都不爛,只是整個劇情和敘事手法都令人反感。大量的特效更讓我看得想吐。

此戲的劇本其實再老土不過了。講的就是科技能否取代和超越人類,這些橋段早在二三十年前的日本漫畫寫完了-小池一夫,石森章太郎,手冢治蟲等都各自有此類型的代表作,而且他們的世界觀絕對比好萊塢電影更深遠和富寓言性。


時代和創作平台不同,所以自由言論也有所限制,大公司指令導演的電影風格等規則是不能拿來與日漫相比的?這些我懂,只是看看現在的好萊塢的'內涵'片,他們的內涵對白其實都是同出一辙的。不外乎就是講解人類面對未來的恐懼等類型,都是一些微波爐對白和電影,令人厭倦。土沒關係,最重要好看與否?土當然不是問題,問題是對白,淨是些無聊做作撒狗血的對白。結尾一定是男主角深深給女主角一吻,果真如此。沒白費我只用了一小時的時間就看了兩小時的電影。好萊塢這種洗腦式的翻熱炒飯,才是最恐怖的科技。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藝術的姿態


Leos carax作品。延續導演在《Tokyo 》裡的短片構思,片長延長至兩小時,光怪陸離的巴黎,看見社會性的荒謬及人性溫暖種種。

導演以超現實手法去探討行為藝術的價值。在這些匪夷所思荒謬的行為中,不禁令人聯想藝術不斷被打壓,甚至是犯罪刑事?那么导演就用了'演员'这身份'理直气壮'的诠释街頭行為藝術。用著虛擬世界的名義去抒發內心的暴力因子或其他欲望,當這舉動與文明社會形成對比時,是否就象徵了這是藝術呢?比如,我們看見或聽見一些我們不熟悉和認知以外的東西,我們就會對它們標簽爲'藝術'?藝術是什麼,我不懂。我只懂沒人去欣賞這一切的一切,藝術就不存在了。不是嗎?

其實這部片子都不能用邏輯思考去解讀它,因為這是一部意像多過劇情的電影。它可以是什麼內涵都沒有,它也可以是一部藝術與內涵價值都非常高的趣味影片。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我的靈魂一去不回頭

鍾孟宏作品。鍾孟宏絕對是我心目中新一輩最有潛質和爆發力的台灣導演。他曾執導陳綺貞的《躺在你的衣櫃》mv,自問認知有限,重復看了多次,依然不解其內涵。

從他的mv至四部電影作品裡,顯而易見其強烈的風格和思想。他擅長用動物這象徵性符號爲作品增加其懸疑及神秘的內涵。《躺在你的衣櫃》的蛇,《醫生》的蜘蛛,《停車》和《第四張畫》的魚頭和馬陸,《失魂》的飛蛾,甲蟲和生魚等。在這些符號內,各有其不同的含義,是性慾,是新生,是死亡,是蛻變...死亡也是他的作品裡常關注和思考的課題,《醫生》的無故自殺,《停車》和《第四張畫》的突然其來的死亡反思生命的存在感。

《失魂》是我認為鍾孟宏目前最好的一部,不管在技術,劇本或敘事手法都比以往更成熟更細膩。其實故事非常簡單,講述張孝全突然成了另一人把自己的姐姐殺了,然後展開了一連串不思議的旅程。導演在此戲都保持著客觀視角去窺視人性。張孝全突然的失魂,看似精神病,但在他眼裏常人也是精神病患。常人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自我靈魂,這何嘗不是精神病態的一種呢?看看我們的現今社會,我們通過網絡侵犯他人隱私,並用語言暴力去攻擊,最後我們都成了間接的殺人犯。這種病態其實不也正是精神病的一種嗎?用著自以為崇高姿態的精神去摧毀另個精神,殺人從來都不需要雙手,只要你有耐心,你絕對可以用你的精神去殺人,我們都是精神病患?

電影以超現實及大量蒙太奇的剪接推進。張孝全的失魂原來自於父親心魔的輪迴。而這失魂也犧牲了三人性命來讓二人的靈魂回歸軀殼。三個獵人的的夢境其實正是父子二人的現實狀態。而張孝全的原本角色(還未失魂時)的視角全都是顛倒性的,可能只是純碎的視覺效果?但也可能說明了失魂後才是真正的他?我們如何判斷我們自己或戲裡張孝全角色才是'真的自己'?我想,所謂的'真實自我'其實不過是你願意相信或接受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吧?一種自我欺騙,騙得連魂都失去了。生魚失去了軀殼,但依然蹦跳的生存著,彷彿寓言著生命之存在不來自軀殼,而是靈魂或思想。

鍾孟宏很有自己一套的暴力美學,這次的暴力姿態更讓我嘆為觀止。俐落的殺人動作,但又以快速剪輯的黑幕帶過了兇殘的暴力畫面。在《失魂》裡,生命、死亡,善良及暴力都是同等的美麗,因為這些關係都是相互相容彼此聯繫著的。我們看見庹宗華臨死前口吐白煙,美學外,我相信這是一種人體分解後的原子結構,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細微的分子凝聚而成。所以我們也能看見在導演的所有作品內,都會出現昆蟲。昆蟲的存在隱喻了與人類生命的同等,因為生命的結構都是相同的,生命的存在並非來自于體型的大小。

《停車》令我想起Michael haneke的《funny game》。主角都是無辜被牽涉進暴力事件中。當人類沒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該有的距離,人的隱私就會被侵蝕,那稱為—暴力。《失魂》又令我想起Stanley Kubrick的《the shinning》。兩者的驚悚並非是視覺的效果,而是來自影片多處不解釋的神秘基地。當你去窺看那些未解之謎時,驚悚就出現了,因為你正在直視人性的醜態。張孝全被困鎖在小木屋時頭從窗子伸出來更加是明顯借鑑了《the shinning》的經典畫面。<the shinning>有雙生姐妹和無盡紅血,《失魂》就有撿樹枝的老人和無底井,兩者都帶有詭異神秘色彩,放下重重人性和探索哲學的線索。

才知道中島長雄原來正是鍾孟宏的化名。《失魂》的構圖美得令人窒息,手持加上突兀的zoom in鏡頭,是種與觀眾內心互動的真實。他的構圖大膽前衛,絕不浪費鏡頭內的一物一景,處處可見道具的隱喻。比如影片的開始隨著故事的演進,雲塊都是慢慢的凝聚,事件明朗化後雲塊才散開,這種是利用大自然界來營造一種氣氛壓抑或內心投射的一種手法。配樂方面也是畫龍點睛,其中有首是兒歌《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的詭異鋼琴版,似乎也與劇情'我的靈魂一去不回頭'非常應景?呵呵..

戲裡有句對白非常出色,'在你的認知裡,是不是萬物都有個底'?留下了一句疑問句和團團的謎題,站在客觀的立場留下疑問讓觀眾自己去解讀和反思。現今社會裡,行尸走肉的人不少,那麼你的魂究竟去了哪裏?他還願意回到你的軀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