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荒謬的世界觀—《真實魔鬼遊戲》


園子溫作品。上部漫畫改編的《東京暴走》的失望後,園鬼才再次回復他昔日的癲瘋精神。

我沒看過原著,園鬼才也沒有,所以認真上來說這並不是一部改編作品,僅是借用了這名字。自《庸才》後園鬼才就開始改編他的風格,昔日人性扭曲的冷調已少在他作品出現,而他現在的暴力手法我覺得越來越像三池崇史。而這部《真實魔鬼遊戲》夠瘋狂,利用看似無厘頭的劇本和形式化手法講述他的世界觀。

電影的世界觀涉及了青春的勵志,獨裁的政治符號,喚起女權的意識,也融入了絲絲的哲學味探討著平行世界的'我'。相比起之前,這次他的暴力呈現手法明顯是淡化了,不像之前強調暴力美學來反映扭曲,這次利用超現實的橋段作為電影的主線。

近日不知為何他的巴士上女學生被鋸斷身體的片段被廣傳?其實這幕的設計對我來說是非常無厘頭的,寫實不足,血腥不至於又帶點可笑,若這是寶萊塢電影今天肯定就被取笑了。也是因為這設計和調子是屬於荒謬的,這自然是兩級口碑,多人說是爛片,而我就覺得這部很園子溫,我喜歡。而如果你只是單純追求暴力視覺轟炸的話,這部肯定令你大失所望,因為血腥和特效水準都低,也沒有美學可言。這個風格令我想起《愛的曝光》(當然水準還是有差別),那種不按理出牌,亂中有序的劇本,自信的廢橋段卻流暢的串入了導演賦予劇本的內涵。

片中我沒記錯的話用了我超愛的後搖樂隊mono的兩首曲子,最後一場戲mono的音樂一出來,完全轉換意境,實在是用得妙。這次,園子溫保持了他應該擁有的水準。推薦電影。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無聲的喧囂—《性本無言》


Myroslav Slaboshpytskyi作品。榮獲康城國際影評人週最佳電影,無對白和音樂,只用手語但沒字幕加上寫實風格的長鏡頭營造人性無聲的暴力。

故事講述男主角初到聾啞寄宿學校,為求生存而進入不良少年黨派,當上了皮條客,然後愛上旗下的妓女而與組織起了衝突。默片的本質就是形式化,而我喜歡導演用無對白,無字幕,無配樂的手法和觀眾保持距離,讓我們對角色上不寄放任何的情緒或情感,站在一種陌生的角度去觀看無聲的暴力。

但我覺得影片的時長就略微長了點—130分鐘。某些不必要的長鏡頭,彷彿就是為了充時間。個人認為電影的精神層面還屬於略微表面,既然是想讓觀眾感受到人性原始的暴力,但卻不夠震撼,去到不夠儘,感受不到原始弱肉強食的世態。基本上這片子的黑暗面部分就是援交,幹架,打劫,但看不到人性原始的本性。如果這片子是有對白的話,他就是一部不良少年的青春片,而且社會和世界觀卻不如他的形式化手法來的那麼強烈,并沒有給予觀眾對聾啞人士/青少年甚至社會問題更多的反思空間,僅僅是一種暴力的手法。無對白無配樂的暴力電影讓我聯繫近年來金基德的<möbius>。他的極端血腥不是嘩眾取寵,是以極端來反映佛學的精神層面,用暴力來影射人性本惡的悲觀厭世。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的形式大於內容,但還是好電影,只是它並沒有震撼我如外界的口碑那麼高。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我的愚蠢少女時代—《沒有呼吸的青春》


《沒有呼吸的青春》

<everybody dies but me>


valeria gai germanika作品。青春片一向來都是我的茶,也是大導演們處女作都愛探討的話題,這部俄羅斯電影同樣是導演的處女作,并順利摘下了08年康城影展的金攝影獎。


其實這部也是關於'我的少女時代',不過是現實殘酷的愚蠢版本。故事講述三位好友立誓要做永遠的好姐妹,但卻因為學校將舉辦的派對而令她們的友誼決裂,青春被摧毀。


常聽見年輕人說,年輕不玩等何時?年輕人就是要放縱。愚蠢!是的,我向來都是認為這類人很愚蠢,幼稚。三位女主角就是這類人,步入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成為大人,害怕被他人嘲笑排擠而去迎合'大人'的象徵—菸酒,性愛,夜店狂歡。由於我中學的環境是很多這類人,所以對這導演處理這方面的青春覺得特別的寫實。三位女主角在青春期的迷失,渴望被人們注視,有的以自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有的則是以戀愛或離家出走來宣泄自己的青春。


青春期大家都對性感到好奇和渴望,於是我們尋找戀愛,正確的說是尋找性的目標。由於其中一位女主角因離家出走導致校方決定取消派對,這決定也讓她的姐妹失去了認識男人和狂歡的機會,於是友誼出現了裂痕。戲裡的少女們愚蠢得令人擔憂,灌酒直到不省人事,將初夜給一個認識不到一小時的男人,覺得這就是真愛,結果卻遭到暴力以還。


即簡單又寫實的劇本一針見血的暴露現實社會的醜陋面色,打破少年人對成人的美麗幻想,其實大人們都是很愚蠢和幼稚的,所以不必急著要長大。當年導演獲獎年僅24歲,爆發力十足的處女作,以女性觸覺和鏡頭對準了女生最寫實欲望和叛逆期以及青少年的焦慮不安,片尾一曲搖滾樂更是爲這場青春做了安葬,令人過目不忘。影片節奏很快,絕對適合那些只懂得看快節奏和花了半輩子還是不解為何得獎電影總是慢又看不懂的觀眾。強烈推薦!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風流超人特工歸來—《spectre》


Sam mendes導演。很失望的電影~為什麼風流超人又回來了?我要那個不堪一擊的老bond!!

不是007迷,但<skyfall>真心好看。沒有多餘上床的機會,沒有跑車,沒有強大的武器和高科技小玩意,只有兩個老人的孤獨和無力。開場的光影碎片更是James Bond的內心寫照,全片負責被打,最後對付反派還要多兩個老人來幫忙,大廈光影一戰更是經典,用著最初形象再造新鮮感,這應該也是我看過Daniel版本裡最有血有肉的一次。格外喜愛。

可是<spectre>一開場的片頭曲和畫面,無感又多餘。故事簡單的說就是我要周遊列國去殺你,但中途也要不斷做愛的故事。大概就是去到一個國家就會稍微槍戰一回,然後死一人,為了壓驚順便上一位女人。這樣大概維持了一小時半吧,雖然悶又拖,但bond很細心,帶了很多套衣服不斷換給你看,讓你頓時忘了這是動作劇情片,還以為是服裝廣告。然後遇見反派,以為要開戰嗎?可惜沒有,又是和你講動物反映人性的故事。(你們這組織的人是有多愛講故事啊?)

James bond這次沒了上司M,感覺工作更加福利。又有機關跑車,有手錶炸彈,有得四處旅行,有得燭光晚餐,還可以上三個白癡女人。第一個只是被bond壓在牆上就一直'啊啊'叫,連吻都還沒有,妳是有多爽啊?第二個女人忘記了。第三個你只要讓女人受驚一下她就願意受精了。雖然都是一些奇怪的邏輯思維女人,但bond特務多年,有什麼樣的女人沒見過,加上壓力之大,導致出現'老子就偏愛這種奇葩'的橋段,和受精女人手牽手溫馨浪漫。

可能是換了動作設計師?這次的動作好難看,不斷槍戰,直升機幹架一幕也只是開場戲的水準,沒有之前的優雅俐落的揮拳戲。還有動作設計師是有多敷衍啊?每次bond跳樓下面總有東西護著他。敷衍之後動作設計師也很溫馨的提醒觀眾,以後不管坐車還是直升機,建議坐後方和系安全帶,這樣就算你的車被小型飛機撞,你也不會有事,死的永遠是司機。(突然覺得車商不斷研究空氣囊也是多餘的,反正死的一定是司機)

女主角很漂亮,穿著全白透視服裝,若隱若現好性感。Daniel對我來說原本就是荷蘭型了,導演清楚知道他們兩位的優勢,所以一直要他們換衣服走秀給你看。(連反派的服裝也很好看)基本上這部大概是時尚服裝動作片吧?可以穿著緊身西裝到處打架又跳樓,上衣不會爆鈕,下身亦不會卡蛋,伸縮能力暫時應該排名世界第一。

這部其實叫《007之時尚超人歸來》會比較貼切,頓時恍然大悟明白<skyfall>的bond為什麼那麼弱雞,原來是沒上床補充能量。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無情無慾無味的—《沙西米》


潘志遠電影。Av界著名女優波多野結衣,金馬影帝李康生,蔡明亮也幫忙剪輯顧問,噱頭夠足,結果出來的作品也只能是有質感的空洞片子。


電影主題討論食色性也,av女優搭配李康生,同樣是以食物與性慾爲符號,自然容易聯想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和《天邊一朵雲》,當然水準是兩碼事。既然是如此,電影卻異常少性愛場面,連波多野結衣都沒露點,甚至性慾的象徵符號都沒有,請問慾從何來?你可以說波多野結衣要轉型,不能永遠走回老本行,當然我看此片也不是為了她裸體,要看她裸體網上隨指一翻就有各種選擇,而是既然你找了這名av女優卻沒有給她性格和內心,如此不是隨便找一位女演員就能成立了嗎?何必勞師動眾聘請她呢?


李康生這次是他最難看的演技了,生硬死背的日語對白,毫無語氣和情緒的表演方式,想以目無表情來表現情感的暗湧和情慾的湧起,但結果只有呆滯和變態佬的感覺。李康生的臉已經完全屬於蔡明亮了,只有蔡明亮才可以把他這特質轉變成一種具有說服力的表演。電影的造型師不斷把波多野結衣塑造成自以為有品味的歐巴桑,雖然說轉型,但也不是轉到這麼沒品味吧?她的演技不比李康生差,兩人全程可說是呆滯對癡呆在較勁,不分上下。


影片的故事空洞,簡單的說就是一班男女吃飽要做愛,做愛完要吃,吃到不知道要幹嘛了就殺人的故事。這類型的劇本其實是很好的題材,可惜編劇和導演(都是同一人)只求表面的欲望,對欲望背後的情感和孤獨完全是零感受。要贊的話就是攝影和美指很贊,其餘的,上網看波多野結衣更好。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我是瘋子,但不是傻子-《大象之歌》



Charles Biname導演。改編自同名的舞台劇。這是我第一次欣賞Xavier dolan不在自己作品裡表演的電影,擅長多方面領域的他,再次證明這鬼才的才華,全片的完全充滿爆發性的演技,相信接下來的日子也會得到影帝的殊榮。

我十八歲時第一次觀看他的《我殺了我媽媽》,那時給我觀後的情緒衝擊是非常的大,完全震撼了我。他的電影不像某些所謂的電影大師,大家總愛用什麼主義去形容那作品的,《我殺了我媽媽》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宣泄自身感受,爲社會不公發聲的電影,你完全能體會到一位20歲的小伙子對社會等多議題上的強烈感受力。那種震撼感,我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這部《大象之歌》講述一位醫生想從xavier dolan的口中探出另一位失蹤醫生的蹤影的心理戰。全片主要的場景都是在一間辦公司內,淺藍色的冷峻鏡頭,所有充滿框子的場景符號如:櫃子,魚缸,房間,書本,相片,一些看似普通的道具在鏡頭地下都被放大成是精神病院的縮影象徵。聖誕樹,電話,大象公仔則成了權利和不公的隱喻。影片開場的三十分鐘都是看兩位男主角的對峙戲,節奏雖然慢,但對兩位演員的情緒拿捏得非常精準,一位是位高權重的醫生,一位是來歷不明的精神病(其實是聰明)小屁孩,不斷從言語上的挑釁和玩弄,將階級的鬥爭搬上螢幕。

雖然沒看過這電影的舞台劇版本,但還是覺得這電影不錯,因為每一位演員,場景,道具,對白,服裝都是隱喻和信息。一冷(藍)一暖(黃)的鏡頭色調對比,和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循規蹈矩及不按理出牌的相互沖擊增加戲劇張力),我覺得舞台劇的表演方式帶出來的信息是直接坦然的,即使是隱喻也會讓觀眾清楚他們想表達的信息或符號。但電影則不全然,看過很多電影自以為慢鏡頭不交待一切就是隱喻,什麼都說給觀眾自己想像,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導演的意圖。所謂的隱喻或符號都應該是導演要觀眾感受到這符號是經過思考和處理的,不可能是說看見長鏡頭和慢節奏就是好的作品,而我覺得《大象之歌》并沒有犯上以上的自戀,我也覺得這是部不錯的電影。

*其實,戲裡xavier dolan角色的背景原本也能與現實的他及《我殺了我媽媽》做聯想,但為了不劇透還是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