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復仇路上只有我和你—《The Revenant》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作品。不知是否自己觀察不到什麼端倪,《The Revenant》的劇本竟然比我想像簡單好多。《Birdman》不止在場面調度或劇本上,而是電影整體都算得精準,幾乎一半以上的劇本都是象徵和精神性符號,完全是衝著奧斯卡,也毫無意外的打敗與它類型極端的《Boyhood》。一個老謀深算,一個清澈如水(這樣形容對嗎?哈哈),但我更愛後者多一些。

講述男主角在探路時被黑熊襲擊,他成了隊員們的負擔。男主角的孩子和兩個男配角被下令留下來照顧他,tom hardy飾演的男配角覺得男主角會拖累他們被印第安人殺死,於是就想把男主角殺了。結果錯手把男主角的孩子給殺死,然後小李也開始了這場復仇之路。Tom hardy的角色很有趣,他不是被標簽化的壞人,他是一個很實在的普通人,為了生存不惜一切。然而在這種環境底下,他的觀點并非不成立,這只是人性一種最自然的本能。

《The Revenant 》的野心依然是衝奧,但相當意外他的劇本竟然沒有《Birdman》如此精打細算,這部的重點主題只圍繞著'生存是為了復仇',影片花了一小時半的時間都在篇幅生存的意志,後一小時都是復仇的決心。雖然途中也穿插一些宗族歧視問題,人性的本質,宗教與無神論的對峙,但這些都是'生存'延伸而出的矛盾,這些穿插無疑是讓整體的主題更加的鮮明立體。

Emmanuel Lubezki的攝影作品我只看過《Children of Man》《Gravity》和《Birdman》,郊外,綠幕和劇場,這三部都各自在長鏡頭的領域以及意境上有著突破和驚喜,也難怪《The Revenant》大家依然期待他的長鏡頭突破。但這次他的長鏡頭少了,更注重於寫實風格,樹林戰爭和一些宏觀的大自然景色都利用自然光拍攝,多數近身特寫人類在不斷用剪輯大自然的空鏡來彰顯人性的狂傲自大。小李(男主角)求生時并沒有過多的對白,完全是靠著這攝影師的構圖設計帶出人類在大自然界對生存的渴望及人性的本能,以淺藍色色調象徵人類的虛無飄渺,生存的孤獨以及人性之間戮殺的冰冷。這次Emmanuel的鏡頭情緒和意境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次,雖然前幾天看見網友分享一個視頻說《The Revenant》的構圖設計與Tarkovsky某些電影鏡頭幾乎一模一樣,當我看了對比視頻也嚇了一下。但我還沒看過Tarkovsky的電影,就不予置評了啦。

小李這次的演出看見大眾都說不是他的最好作品,但我沒看過太多他的表演,而我很喜歡他在《The Revenant》的演出,對我而言是精彩。對白不多,從殘喘於垂死邊緣的奄奄一息到在大自然界前的無助和孤獨,對生存的渴望而憶起摯愛和復仇的決心,角色情緒複雜多變,好奇他怎麼揣摩一個接近是野人的角色。但覺得有點可惜後半段小李太多對白,他獲救回來之後還要談作戰方案和爲受害者解釋來龍去脈,我在想歷經了被熊攻擊到幾乎至死,被自己的隊友拋棄,孩子更被其中隊員殺死,被大自然界的冰天雪地襲擊,還要跌下懸崖和瀑布,既要自尋想辦法獵食又要躲避被印第安人追殺,經歷了那麼多艱辛不堪的求生計,這種環境下他應該更沈默或暴戾,至少人物的情緒應該更俐落,更野人一點,純碎復仇,不需要言語了。(小李還要生吃肝臟,生吃魚,佩服他的勇氣。)


《Babel》之後,導演再次找了坂本龍一來擔任配樂,但我個人就覺得效果不如《Babel》出色。反而,音效這塊的處理比配樂來得更好,收錄了大自然界的聲音;人類的殘喘聲,河流的漂流聲,動物的鳴叫聲,蟲鳴聲,甚至連看不見但也有絲絲的蒼蠅的徘徊聲音。這種大至自然界,小至昆蟲的聲音,都是紀錄著萬物生存的象徵和存在。這點對生存的主題是非常大的幫助,多少部好萊塢電影會利用音效強化主題和生命呢?多數不外乎都是靠著對白和演技,音效只注重於爆破場景。另外,近年都覺得好萊塢的動作設計越來越好看了,Mad max和這部的設計都好寫實俐落。

個人這部電影的技術性非常強,錯誤處也犯得鮮少,奪奧的幾率的不小(Big short是大黑馬,直覺他很大機會得最佳電影),而這導演也是我覺得目前進軍好萊塢都保持著一定水平的一位。

*其實有注意到birdman和這一部都有隕石的墜落一幕,但個人想不出端倪。這電影對信仰和無神論的戲份處理也是很不錯,但懶惰寫了~哈哈哈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宣傳創意大於電影—《Deadpool》



Tim Miller作品。從海報設計至宣傳到口碑,這漫畫英雄的路線都是反英雄,嘴賤等形象,而嘴賤形象的人物自然吸引嘴賤的我。

這部電影反英雄,打破第四道牆與觀眾互動,將部分電影幕後的事跡通過這人物作出調侃,諷刺美國漫畫英雄和美國笑話,原本這種題材可以很過癮很抵死,可惜對我來說這套悶場連連。不否認有些笑點我并不了解,電影也並不是拍的不好,看得出導演試圖顛覆一般好萊塢英雄電影的敘事手法,但在我看來,這顛覆其實也不過是公式化的變動,不出驚喜。有如前幾年前的Ted,一樣也是將原本可愛善良形象的熊公仔顛覆得下流低俗好色。

電影敘事的跳躍剪輯手法加上調侃的對白,其實在美國電影也屬常見,這手法對我而言是惡搞多於創意。《The Big short》雖然大部份時間我都是癡呆狀態,但其敘事能力對我來說才是創意,以不同階級人物對觀眾分析金融學術語,又或者《House of card》打破第四道牆對觀眾喃喃自語的設計,嚴肅沈重的題材通過第四道牆,諷刺和玩味都十足。這是因為他們的對白或隱喻手法與故事的背景極端,諷刺就會昇華成玩味;而《Deadpool》背景屬於虛擬輕鬆電影,其實可以玩得更大點,但可惜他只是將這人物設計得輕佻,低俗,但依然是逃不出英雄的英雄狀態的框子裡。由於背景並不屬於真實性的,若去得不夠儘的話,惡搞成分會高於玩味。Ted 2口碑不一,但我個人覺得會比這部好。雖然玩味不足,但導演利用虛擬背景(玩具熊)去談人權和存在感的議題,這樣的設計就有了諷刺的快感。(至於拍得好不好就見仁見智)

《Deadpool》就是在公式化的英雄形象裡耍了點低俗,耍了點白癡加上扮下萌,要讓人對這人物留下印象其實不難,但我覺得幾個月後我就對這電影毫無印象了,我只記得這角色。海報與宣傳比起電影更有創意。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周星馳的內心世界與符號。豈止娛樂片那麼簡單?—《美人魚》


周星馳作品。華人影星之中要聞名世界的通常都是武打明星,比如李小龍,成龍以及周潤發(也是以動作片聞名),而喜劇的話目前似乎只有星爺一位。周星馳一名除了是喜劇偉人外,更是多數華人的跨時代記憶。周星馳雖然沒主演《美人魚》,但單是'周星馳作品'這金字招牌,首日票房就已經破億,更破了中文電影的首日票房紀錄。

中港合資難再有港味,所以這也是令很多人覺得周星馳不再是以前的周星馳,其實,周星馳確實不是以前的他了,他不斷在進步著,是我們觀眾一直緬懷著昔日的香港,那些伴我們成長的低俗笑料歲月。現實中香港如今都幾乎面目全非,而觀眾卻還在停留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如今變得是電影,是人,更是時代。

星爺執導作品裡,我認為《功夫》是他拍得最好的一部,《美人魚》是《功夫》之後最令我感動的劇本,感動的是這部看見很多星爺符號及內心世界。華人喜劇電影至今產不出另一位笑匠,是因為他們不像星爺明白喜劇本質是悲劇,星爺的戲感動往往都是脫離不了草民的勵志和共鳴性。其餘電影頂多也只能抄襲周星馳的無厘頭,可是出來的效果只剩下惡搞,毫無內涵可言。

《美人魚》一開場就滿滿周星馳式的符號,比如:鹹魚,雞翼,醜女,笑到窒息,童話愛情等。其中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台詞:就是你是XXX(通常是被人瞧不起的低階級人事物)也影響不了你是XXX(萬人敬仰的事物)的身份。這類型對白很勵志,莫問出處,只需你不放棄,你也能達到被敬佩的人物,星爺搞笑背後總是那麼激勵人心。曾在《少林足球》出現過經典道具的鹹魚,在這次也出現了。當年的 '人如果沒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差別?'到現在的《美人魚》鄧超角色的迷失,彷彿和星爺現實中是呼應的。鹹魚一直被星爺拿來比作人生的無奈和自我的嘲諷。

周星馳再次以'鹹魚'自我調侃一番。


《美人魚》的核心問題是講述生態環境及環保,其中不失周式笑料和童話愛情的憧憬。鄧超角色是周星馳的投射,有一幕和女主角吃燒雞最讓我感動。周星馳兒時家裡貧窮,雞是奢侈品,母親常把雞讓給他吃,他唯有把雞肉推翻在地骯髒了,母親因不捨讓他吃骯髒食物才願意把雞吃了,所以雞肉這東西常出現在周星馳電影裡,甚至是重要道具。當鄧超吃完雞肉并唱出'無敵是多麼寂寞/空虛',那幕彷彿是唱出了周星馳內心的孤獨和空虛,這首歌的歌詞也是出自星爺手筆,沒想到他會將他的內心寫得如此坦蕩刺裸。由於我個人一直對星爺的內心是充滿想像,一直想透過他的電影慢慢組織一些他的內心世界,所以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真的被感動了。



星爺導戲向來一流,被他用過的女主角無一不紅,林允這角色可愛討喜演技又好,星途有望。她與鄧超的愛情戲一如既往是灰姑娘的童話愛情,由開始是醜女/低階級女生愛上了男主角,這樣的設計,也令人好奇星爺是不是將自己深愛過的女人類型塑造筆下的女主角?(好八卦)至於羅志祥,和上一次一樣,他的笑點演出是需要另一位老女人來襯托出來,雖然不至於令人討厭,可是離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出還有好一段距離。

如果你希望他還是90年代的周星馳,對不起,沒有。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他也變了,只剩下觀眾還不願意前進。所以如果你還奢望有屎尿橋段,也沒有。老實說,這電影的梗都是老梗,但星爺的敘事功力更穩重了,能將嚴肅題材批判得充滿娛樂性又有血有淚,我相信目前也應該只有周星馳能做到。如果你為了要笑而笑,這部不會是好選擇,但如果你是真的很愛周星馳電影的話,這是我覺得他的回勇之作!至於環保課題是星爺去年開始就一直在跟進的項目,他一向來不談太多自己的私事和想法,但《美人魚》像是他以電影來回應世人的作品。這部電影,又何止娛樂片那麼簡單啦?我推薦!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魯蛇的青春-《青春,半生不熟》




《不求上進的玉子》/《青春,半生不熟》


山下敦弘作品。由於自覺個人非常頹廢,所以也特別鍾情頹廢類型的電影。其中以日本的最讓我深愛。他們對'頹廢'不如一般華人或洋人灌輸刻板式的墮落定義,日本更常將頹廢表現得只是一種純碎的狀態,不多加批判,不值入任何的道德標準,而是讓觀眾正視頹廢的面貌。


若以為這部戲是講述內心自我放棄的故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女主角是大學畢業後就終日躲在家做寄生蟲,不找工作,看漫畫,吃零食,睡覺,看著新聞台不斷謾罵日本毫無前途。照顧她的只有單身父親,他們之間的關係擁有著奇妙的關係,一方面爸爸非常憤怒女兒的頹廢,一方面又不斷的從容她;女兒似乎有點不屑父親,認為他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當然,但面對父親尋找第二春時卻產生醋意和矛盾。


影片的節奏緩慢,以春夏秋冬四季來貫穿情感的流動和轉變,只有七十分鐘,當好奇導演講了一小時的故事卻還沒進入重點的疑問時,戲結束後的情感才會從內心慢慢湧上來感受得到這部片子的魅力之處。沒有任何的信息,說教,批判或諷刺,整體的狀態乾淨利落,彷彿只是記載了時間的流失和細微內心轉變。


誰說青春一定要墮胎?青春要對著天空吶喊?青春就要淋雨?青春是什麼?人說青春就是拿來揮霍的,因為這就是你的本錢。是的,這部電影的青春就是如此放肆揮霍,因為他有父親繼續的供養她,而她也還年輕,青春就是任性。誰會有興趣拍攝魯蛇的生活圈?我相信也只有日本。若你也看過其他國家的魯蛇電影,請介紹我。山下敦弘這導演需要被記下,因為他的前幾部作品似乎都是圍繞著頹廢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