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宣傳創意大於電影—《Deadpool》



Tim Miller作品。從海報設計至宣傳到口碑,這漫畫英雄的路線都是反英雄,嘴賤等形象,而嘴賤形象的人物自然吸引嘴賤的我。

這部電影反英雄,打破第四道牆與觀眾互動,將部分電影幕後的事跡通過這人物作出調侃,諷刺美國漫畫英雄和美國笑話,原本這種題材可以很過癮很抵死,可惜對我來說這套悶場連連。不否認有些笑點我并不了解,電影也並不是拍的不好,看得出導演試圖顛覆一般好萊塢英雄電影的敘事手法,但在我看來,這顛覆其實也不過是公式化的變動,不出驚喜。有如前幾年前的Ted,一樣也是將原本可愛善良形象的熊公仔顛覆得下流低俗好色。

電影敘事的跳躍剪輯手法加上調侃的對白,其實在美國電影也屬常見,這手法對我而言是惡搞多於創意。《The Big short》雖然大部份時間我都是癡呆狀態,但其敘事能力對我來說才是創意,以不同階級人物對觀眾分析金融學術語,又或者《House of card》打破第四道牆對觀眾喃喃自語的設計,嚴肅沈重的題材通過第四道牆,諷刺和玩味都十足。這是因為他們的對白或隱喻手法與故事的背景極端,諷刺就會昇華成玩味;而《Deadpool》背景屬於虛擬輕鬆電影,其實可以玩得更大點,但可惜他只是將這人物設計得輕佻,低俗,但依然是逃不出英雄的英雄狀態的框子裡。由於背景並不屬於真實性的,若去得不夠儘的話,惡搞成分會高於玩味。Ted 2口碑不一,但我個人覺得會比這部好。雖然玩味不足,但導演利用虛擬背景(玩具熊)去談人權和存在感的議題,這樣的設計就有了諷刺的快感。(至於拍得好不好就見仁見智)

《Deadpool》就是在公式化的英雄形象裡耍了點低俗,耍了點白癡加上扮下萌,要讓人對這人物留下印象其實不難,但我覺得幾個月後我就對這電影毫無印象了,我只記得這角色。海報與宣傳比起電影更有創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