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的十大電影(院線播放)


1. 《爸媽不在家》
 電影平淡的細述那年代的壓抑,以小孩及外籍女傭的主僕情來瓦解所有的壓抑。不僅憶起了我兒時被女傭照顧的時光,他們二人的互動更是共鳴。最後嗅髪那幕更是讓我噴淚。



2. 《snowpiercer》
  展示了即便在公式化裡的好萊塢電影,依然是可以很好看的。赤裸批判人類的無知,列車也是世界的縮影。看得熱血,暢快。依然不失韓國的冷暴力美學。


3. 《lelaki dunia harapan》
  是本地電影非常少有的黑色幽默題材。以非常成熟的幽默去洞視及嘲諷人性,弱勢族群,政治等社會問題。



4. 《the rover》
  冷峻的暴力鏡頭,不帶累贅的俐落剪接但節奏緩慢的來探討人性問題和救贖。低沈的沈重配樂搭上主流樂,爲影片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5.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口碑兩極化,但依然不減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導演完全不理會觀眾,後半段完全顛覆原著小說的走向,也不向觀眾揭開謎底。塑膠感的低成本道具延續他以往的草根路線。大膽瘋狂的玩弄黑色幽默去謾罵時代青少年和審視社會問題。


6. 《the signal》
  低成本的拍攝科幻片。實驗性路線挑戰一貫好萊塢教育的觀眾,極度懸疑,謎底揭曉令一般觀眾措手不及。詩情畫意的考究實與虛及不同空間裡的異樣世界。


7. 《Her》
 對電影其實沒太喜愛。不過配樂及劇本是一流的水準。這是一部預言性電影,以未來的虛擬愛情觀讓觀眾反思愛情,性及生死。


8. 《The giver》
  反烏托邦世界的電影。打了幻想美好世界的觀眾一巴掌,以老師說教法讓觀眾再次重新認識'人',重新接受他。最後你會發現烏托邦世界根本不存在,只有珍惜眼前就是最美好的世界。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9. 《Terbaik Dari langit》
  色調,劇本,配樂全部都是高水準。據聞幕後人員都是愛電影之人,所以才能拍出一部那麼愛電影的電影。戲內的對白讓我極度共鳴,連我多年好友甚至家人或許都不能了解,卻能在陌生人電影之中得到鼓勵及諒解。對白感同身受得讓我噴淚。

 

10.《Nightcrawler》
  是我今年看過本地院線播放電影中最好的那部。以寫實又荒謬,黑暗又勵志的高明手法展露新聞界和社會面的醜陋扭曲病態。配樂的玩味,是導演在和觀眾互動。僅以攝影機就能表現令人不寒而慄,心跳加速的恐懼感。以黑暗路線作為反面教材,將'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發揮得淋淋盡致。絕對是震撼之作!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獨家腥聞》:勵志並非光明的專利。


Dan Gilroy作品。拖了一兩個月才來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這部可以說是今年院線播放的電影裏我最喜歡的作品。

故事講述一名小偷因需要一份工而誤打誤撞的進入了記者攝影界,然後挖出多更多的新聞界的幕後黑暗史。導演已寫實手法描述人性的黑暗,以荒誕黑色勵志調子來對現實社會的調侃及批判。影片的結局雖然不算是特高明,不過依然是讓我不禁為他跌下我的下巴。

jake gyllenhaal這位演員爲電影暴瘦,造型上的成功,讓人更容易投入電影裡的劇情。他的演技非常俱有層次感,每一幕的大頭特寫,都讓我看得心跳加速(絕不誇張),還不時想為他發出驚嘆聲。從盜竊別人身外物來過活的小偷到偷竊別人的隱私而名利上昇的攝影記者。這是導演與編劇們的用心之處;兩者的行業都已盜竊生存,同樣是不會令對方有任何的生命上的損失,但卻直接性的足以崩潰了對方的精神。當你想偷得更多的欲望時,付出代價的就必須是盜取了對方的生命力。男主角搶奪了警察的手錶,宛如他的生存哲學法則般:生活的一切都是盜竊的。

導演沒有美化及偉大化新聞業,反而還不斷的批判及直視他們的黑暗。其中的高明之處就是表現暴力的驚悚感,不動任何刀槍血腥,只以一架攝影機就有營造比鬼片更驚悚的恐懼感。從幾年前開始,我一直都認為現今最具攻擊性的武器就是僅次於兵器的攝像機。子彈能一發解決了你,但攝影機更絕,他能令你往後的生活痛不欲生,甚至失去你的生命。看看現今的網絡世界,所有的生活隱私至人體上,都赤裸裸的奉上世人的面前。在這種現象裡,不難看出如今大數人的價值觀已被快速扭曲,顛倒是非,處於比灰色地帶更灰的界面。人們開始人云亦云,缺乏了獨立思考,集體謾罵共同的對象和事件,而這種現象甚至被世人認為是無法改變也無傷大雅的舉動,但我悲觀的認為,這樣持續下去足以殺死更多的人。看看如今的自殺事件,成績不好-自殺,分手-自殺,被家人責罵-自殺,以及種種比電影裡更荒謬的自殺案例。身為第三者的我們,除了扮出一副聖人姿態對他們指指點點及說教外,我們究竟還能怎麼改善?

電影裡的配樂及音效又該記一大功!將環境聲處理的乾淨利落,減少混合其他的自然聲,完全將男主角的內心寫照一覽無餘,如他的欲望般是如此的明確,俐落。配樂上不完全走驚悚路線,反有對觀眾開了小玩笑,與劇情的情緒完全顛反,除了是玩味的手法外,我覺得這也是讓觀眾更集中注意力的去分析導演和這角色的狡猾,一切是如此的黑暗,配樂卻又是如此的勵志人心,真可謂是種反面的教材。看完此戲,你會對男主角感到害怕,你會恐懼新聞部的內暗,不過真正令我除去不了的害怕是這電影預言了網絡時代往後的畸形現象。但有趣的是,這部同時又是一部勵志片。厲害非常!強烈推薦!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軍中樂園》:軍中有樂園?


鈕承澤作品。一直都覺得他的演技被他執導出色,其中一部他演出的《風櫃來的人》我就很喜歡。叫好叫座的製作又有水準的《艋舺》不是我的茶,總覺得那是肥皂劇電影(不贊同的可以忽略這段,我沒想要討論艋舺)。一班小帥耍酷耍狠,生氣哭泣就扭曲面部,整體的表現是非常戲劇性的演出。導演對情緒的掌控不夠成熟,鋪陳不足卻急於爆發,在我看來那些情誼是非常造作幼稚的。因《艋舺》的關係,也令我不敢再有觀看他電影的欲望。

《軍中樂園》這戲名我非常喜歡,軍中哪可能會有樂園?那是個無奈心酸的年代,無論你信仰什麼,你深愛什麼,在那'樂園'裡全都不被祝福。你能接受的就只有是殘酷的命運。或許是我偏愛侯孝賢或我喜愛無高潮的淡淡文藝片?我總覺得從《艋舺》的肥皂情緒到《軍中樂園》無奈的文藝調子,鈕承澤進步了很多。相比起,這次他有耐心多了,他不慌不忙的細數那年代的大小事情,所有的情緒如那年代一樣,都是被壓抑的,無出路可進或退。而且導演不把阮經天當成男主角,而只是個介媒看待那年代的悲歌。相比起來,小天的機遇其實是最幸福的。

陳建斌的演技非常內斂,觀後的後勁都是他。他對著大海大罵'幹您娘'的無奈思念的情緒,對鍾情女人露出靦腆笑容和承諾,對母親思念的含蓄樣子,真有感動到我。還有一眾女演員的表現都把一班男人壓下。阮經天雖不走苦瓜路線,但這次他走呆瓜路線,雖不出色,但也不會造成視覺疲勞。

延續《艋舺》鈕導對邊緣人物的美化及浪漫化,在他眼中所有的愛情似乎都是不期而終的。配樂上雖然不錯,但略嫌過多,镜头语言也相当出色,运用背光照耀在边缘的物质与性欲地带(炮房),跟随着剧情的走向,那些美丽是遥不可及的,美丽得不能触碰,幸福对她们(军妓)是奢侈的,她们拒绝幸福。她们只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被发泄换取物欲,但可悲的是,在那年代,物欲是无用的,甚至连自身的虚荣心都无法填补,华丽装扮的命运也只是等待数万名军事的轮流被操,更本没人会真心欣赏她们。只有昨天是最容易過的日子。

那是一个季度贬低女性的年代,可导演却将她们的悲哀心声放大,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女性在那年代的自立和坚强。或许在旁人眼里她们是污浊的一分子,但,是她们接受了男人们的污浊性欲而成了被边缘和歧视的一部分人。导演不止是对那年代的军妓给予佩敬,更看得出他对性工作者的尊重。《艋舺》及《军中樂園》都是對那年代的緬懷,在悲哀的年代裡導演力求在裏面尋求一絲曙光和希望。

影片全無高潮但好看,演員的演技和情緒也沒有多大的起伏,節奏的快與慢拿捏得宜,(不過對大數的本地觀眾應該來說是很慢了吧?)這正能讓人細細感受那時代的哀與愁。雖還有不足之處,但也明顯看見鈕導進步了。(希望不要真的是侯孝賢的關係才拍到這樣的水準)台灣電影在本地只會上映一兩星期,請先把那些好萊塢電影擱在一旁,欣賞難得能在大螢幕播放的台灣電影吧。(如果你喜歡文藝片的話,雖然我覺得這還不足以被譽為文藝片)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控制》:婚姻的狂想。



《劇透,未看者勿閱》


David fincher作品。我覺得一部懸疑片成功的地方未必是佈局精密,毫無破綻,更讓我介意的是揭曉答案的那一刻。一五一十的說出來太肥皂劇,瞬間將電影素質拉低,不解答謎題的又會被觀眾唾罵。這,對我來說才是最難處理的部分。顯然,<gone girl>算是成功的懸疑片。


但其實,我本人也沒太喜愛<gone girl>,但不意味著它不好,反而還覺得拍得算是出色。導演處理角色上性格可以明顯看出,除了男女主角,其他的配角都只有一種性格。我并沒有想太用邏輯思維去觀看這部電影,我更想用抽象點的角度去看這段婚姻。至少,我覺得這個角度的視野比邏輯推理更有趣。


戲內所有的配角都是男女主角的幻想-女警的機智,律師的冷靜,鄰居的愚蠢,小三的性慾誘惑,第二男情人的控制欲,女警身邊警察的缺乏思考的機器人等。而這些獨立個體的性格正也在男女主角的思緒中一覽無餘。導演和編劇用了灰暗及驚悚來對婚姻的反面思考。這是我相當喜歡的部分。我一直都覺得愚蠢的殺傷力是非常快而有力的。鄰居的愚蠢渲染了城市中的部分人,當然也是暗批著電視台造假的洗腦技術和無限大的影響力。無鄰居的愚蠢,這宗'殺人案'根本就無法成立。


在眾人眼裏,婚姻是個幸福與責任的代名詞。生兒更是神聖不可缺少的一環以彰顯女孩成為真女人的過程。導演就用了很黑色成份去質疑甚至推翻婚姻的世俗意義。似乎猜忌,喬裝,謊言,生育,設套,殺戮,霸佔,性愛才能維持一段婚姻。男女主角在思維上的不斷對峙中,幻想出一幕幕人性黑暗的荒唐血案,最後二人也'成功'維持了這段婚姻。而,這段婚姻其實並無幸福成份在內,更多的只有將控制慾理所當然化。婚姻的幸福就如鄰居及外界人民天真/愚蠢的沈溺幻想。雖然導演是外國人拍攝,但卻非常將華人的一句俗語—'婚姻,是人生的墳墓'發揮得淋漓盡致。


此電影讓觀眾以另一個角度的視角去看待和反思美好事物。這也是我們華人非常避忌的角度,這裡只容得下樂觀的接受,拒絕反面的洞察社會一切。暗,不代表暗,不等於消極頹廢,而是用別的途徑尋找光明。(這句,也會在我接下來nightcrawler的觀後感大作文章)光,也未必是表示積極,又或許是逃避黑暗的一種?需明白無暗就無光的道理,那暗就不是什麼絕望的東西了,它亦是光明的存在。還認為婚姻抱孩子是件幸福的事?該好好重新思考婚姻了啊。至於奧斯卡,我個人就覺得不會有什麼斬獲了。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鄉村遇上冒牌鬼》:一個愚昧的國度。


劉城達作品。對這部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想說了(怎麼搞得好想要向導演表白似的?)大約是在兩年前,知道這部電影要開拍,但之後就一直沒再有任何新聞了。以為又會是一部跑影展作品而沒能在本地上映的電影,當我知道這電影將能在本國面世時是非常開心的。但開心之後就是氣憤及傷感,等了兩年的作品,因為票房不好將可能面臨草草下畫的命運。還沒能來得及介紹給身邊更多的電影愛好者這部本地佳作。

比起《口袋裏的花》,劉誠達這次的處理更加的成熟了,雖只是第二部長片,但整個個人風格已經非常穩重了。短短的80分鐘電影,內裏的信息卻飽滿十足。依然是童心未泯及幽默,但這次的探討的範圍比處女作來得更廣,政治,社會問題,弱勢族群等都能在電影裏看見他用不同手法表現。

何蔚庭的《台北星期天》,蔡明亮的《黑眼圈》都不約而同運用道具來隱喻馬來西亞華人身份的漂泊,前者用了沙發,後者則用了床褥。劉誠達這次雖然是用了馬來人搬家的傳統文化,但在我看來,那會移動的木屋彷彿也是隱喻了華人的尷尬身份。除了屋子,那黑人也是如此,被警察捕捉(不平待遇的欺壓)為的只求一個容身處及身份認同。駱駝的出現除了是對宗教殺生的反思,也象徵了上一代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民,對'國家'(籠子)的深信不疑,最後只有任人宰殺的命運。

在某些人眼裏,或許覺得導演在影射友族的愚昧及迷信,但只要看過導演的幾部作品,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是非常的可笑的。我想說,導演對馬來文化其實是非常興趣的,除了搬家文化,全片的生活作息都是非常馬來人的。戲裏這班馬來人不是在嘲笑著友族,而是在隱喻著馬來西亞人民思維不夠獨立成熟啊!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導演在角色上的處理,全片裏他并沒有塑造好人或壞人的對立,而是在事件的角度遇上了對峙。沒有肯定的對與錯,就如團結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毀滅。這種深入淺出的手法,不止寫出了劇本張力,也是讓觀眾對自己的自我反思。

影片的調子其實還是非常'獨立電影'的,就如有很多人看完會有'蛤?這樣就完了?'的感受。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因為一般觀眾都是受好萊塢教育,作文式的電影—開場白,介紹人物,事件發生,結論。<lelaki Harapan dunia>的黑色結局雖然談不上是高明,但就勝在他之前所有的伏筆,讓人看了結局非常感慨,無奈。開放式的結局,就猶如我們人民的命運般,我們不知最後是歡喜結局或是悲劇?一切都只是個未知數。

劉誠達處理喜劇非常成熟,因為他知道喜劇不能只是浮誇的嬉皮笑臉及肢體動作,喜劇都是由無數的悲劇組成的,我們只能強顏歡笑的去面對殘酷的社會。舉個例子吧,pak awan, khamis, Solomon,wan各自都是為了尋找或守護自己的'家'繼而衍生了一連串的荒謬'喜劇'。不得不提wan這角色出場不多,但卻非常的飽滿。他的性別不被認同,卻能在荒謬的男女性別的對調事件中得到認同的一席之地和勇氣。

本地片除了鬼片和親情片(以及一堆亂七八糟不能被歸類的電影)外,難再看到其他類型的電影。而這部正是馬來西亞非常少有的黑色喜劇類型,前頭歡喜,後半段卻異常沈重和傷感。如果你還在抱怨本地沒好作品,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把自己侷限於膚色的偏見,那也表示說,你不用期望以後會看見更多的好品。最後還是那句話,真的不好錯過!這兩天去支持水準的本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