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致青春—《蒙面超人Kuuga》


石森章太郎是幪面超人的作者,故事背景是以改造人來反諷及批判人類,不斷提出工業化影響大自然的未來質疑和先知。幪面超人的造型是以昆蟲(蚱蜢)做為藍圖設計(雖然很多人以為是蒼蠅),原本的造型并沒有英雄該有的風姿,而是以醜態來強化改造人的悲歌,但由於擔心擔心小孩們無法理解和接受,才演變成一般帥氣的正義英雄片子。

昭和時期的幪面超人一直到1988年的Rx就已結束(也就是baja hitam),這也是幪面超人最高水準的一次,尤其幪面超人史中人氣最高的反派影月是以機械人做為設計,蝗蟲對抗機械,這更是可看見石森老師對自身思想的用心,以另一姿態來講述他的世界觀。這之後的幪面超人就以單集面世如: zo, j和真。尤其'真'最爲接近石森老師的原來構思,被譽為有史以來最醜陋的幪面超人。以醜角來反批判人類,凸顯改造人的悲歌,暴力血腥程度直逼電影水準。可惜片子的過於暴力,刪減了部分片段,而且收視率也不理想,以至於幪面超人的風光已逝去。1998年,石森老師也過世了。

幪面系列寂靜了十來年,直到2000再次以出擊。記得那是我堂哥借我的vcd,他和我說幪面超人回來了。那時我也才小學四五年紀,而且文戲一大堆覺得戲很普通。直到今年我再重看,製作和劇本水準實在是太我震撼了。他的名字叫—kuuga。《台譯-空我/ 古迦》

首先,這次的噱頭是打著'新英雄,新傳奇',但製作水準卻不屬於兒童級,一些燈光和造型不輸電影。故事保留了石森老師的精神思想,造型也是以昆蟲呈現,卻大膽突破以往幪面超人是改造人的背景。這次他們故事加設了警察做為男主角的夥伴,對很多以往不和'邏輯'的地方做了解釋,所以你不會看見'為什麼有男主角的地方就會有災難'或者'遠在他方男主角也能快速到現場'這些劇情。打鬥方式也不如以往一直的跳躍幾幕就打贏怪物的橋段,這次他們更注重實打,其中有集竟然還有限空間內大玩電單車特技來打壞人(沒有特效),製作團隊的精神實在認真。

再來,由於這類型的特攝片與Bandai公司有合作,所以導致這幾年的製作越來越兒童化和幼稚。<kuuga>的編劇荒川稔久爲平成年代的騎士打了穩固的根基,他的劇本不再是跑來跑去十分鐘,看見壞人打架十分鐘的形式。他更注重文戲的交代,跳出了一貫強調洗腦式的絕技,以便讓觀眾有深刻印象,接下來就是Bandai賺錢機會的框子。這次劇本講述新一代騎士的內心世界,其中有幾集你甚至會發現他們打鬥場面是敷衍的,只有兩分鐘就解決。不如以往改造人的悲歌,這次騎士是與我們一樣的人類,愈強的能力也相對減去男主角的生命。其中又以大結局最為經典,與大魔王對決只有隨便兩三拳,然後就變回人類互揍,或許沒有熱血,但卻有感動。這相信是蒙面超人裡第一次如此的設計。最後一幕男主角和小孩們在海邊嬉戲,充滿歡笑聲鏡頭直升拍攝藍天白雲,令我想起北野武式的浪漫,這幕是畫龍點睛之處,也達到一部特攝片的該有的重要信息。

小田切讓是kuuga的男主角,這也是他的處女演出。當年小田去美國打算報讀導演課,卻誤當表演課是導演課,誤打誤撞學了表演。在一次競選之中他被選為此戲的男主角,但他卻陷入懊惱甚至打算不要做演員或者去死掉算了。他自稱以前看幪面超人覺得很白癡,不會想演這種戲,覺得自己出國學表演不是要表演這種兒童劇,但製作人的一句:'我們這次方式不再是爲兒童拍攝,讓我們一起來搞破壞吧'來說服小田切讓。所以這部劇沒有以前絕技時喊的口號,劇情的幅度也晉升到兩集一故事。這戲成功爲小田打開了知名度,接下來就是日本重量級導演找上門,很快的他便踏上了國際影展的紅地毯。

蒙面超人象徵著正義與勇敢,可惜一直都被世人認作是小孩戲,但無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的作品,又真的是很小學生,沒有了石森老師秉持著的信念和精神。同樣是英雄片,美國的就好命多了,被拍成電影而且還滿堂紅。蒙面超人在我兒童時期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中學過後隨著它們的水準越來越低,我也沒再追看了。偶爾,我會看下它們的最新電視電影版,但全都是電腦特效,找了一班完全沒男人氣概的美少男,我就再也找不回昔日充滿生命力和感動的英雄了。如今小孩都早熟,早已不相信正義騎士這套,製作組的方向也轉向金錢當道。正義,已經過時了。這就是時代的轉變。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葉問越傷心—《葉問3》


25/12/2015

葉偉信作品。闊別五年,除了武術指導由洪金寶換成袁和平外,其餘的都是原班人馬上陣。我不會武術,也不懂葉問的真實事跡,所以我就乾脆不理會真實性,當是娛樂片來觀賞。

電影為了不再重復,所以勢要加入新元素,而所謂的新元素其實就是將現代的需求性融入在內,比如暖男。既然是娛樂電影,編劇們就乾脆將葉問神化,比如一打十和'沒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人'更成為城中課題和好男人的典範。抓住了這點,編劇就做好人做到底,將他成為完美暖男。所以我們不會看到葉問抽鴉片,有小三,甚至為了小三和徒弟們的關係決裂等真實面貌。(不是說好不理會真實性的嗎?)由於編劇一味要葉問成為絕世好人,對妻子的情感反應一切都太理所當然,即使壞,其實也不過是為了街坊而冷落老婆,所以這次的文戲沒血沒淚,毫無真實性和情緒在內。更像只是張永成的自我幻想。但是,大眾觀眾相信更加期待的是,葉問甚至甄子丹究竟還能不能突破連環拳的設計?若是洪金寶的話,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是袁和平,那就算了吧。(沒錯,我很不喜歡袁和平設計)

這次的武打不管在設計或剪輯袁和平都用了很好萊塢的方式去神化葉問傳奇。比如很多人(我已經數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持刀群攻葉問,但他絲毫無損,就算被拳王泰臣重拳擊中,那血滴也頂多像你吃漢堡殘留在你嘴角上的辣椒醬那麼一點。然後對於反派的武打設計,就是很好萊塢的來處理。一拳打飛你,一腳踢給你死,抓你丟牆壁,推倒你壓爛桌子,壓你撞破玻璃等,不是說好是武術設計嗎?怎麼變成了動作設計?這些爆破場面通常就是好萊塢不會動作設計才爆破來給觀眾視覺效果,看看《葉問1和2》,一打十和圓桌的打鬥雖然只是短短三分鐘,沒有任何爆破,卻成為經典。袁和平加入泰國和拳擊與詠春對打其實也不過是噱頭,毫無精彩點。拳擊均以爆鏡來突然拳王的力度,但絲毫沒爲場戲增添力度。泰拳則設計在窄小的電梯內打鬥,為了營造近打和速度感,則用了快剪來處理,所以絕對不可能讓觀眾留下什麼深刻印象。

攝影師從柯星沛到潘恆生再到這次的謝忠道,我個人就偏愛潘恆生的攝影。柯星沛(葉問1)用灰白色,全片構圖都并沒有過多的彩色在內來凸顯日侵時代的沈重蒼白感。潘恆生(葉問二)配合劇情的進展,葉問已經招收了徒弟,解決了生計問題,畫面則開始有了一些色彩,直到洪金寶被打死後,葉問對上英國佬,鏡頭轉換偏黃色代表著孤絕與榮耀。謝忠道(葉問3)則用了'文青'色調,所謂的文青色調就是網絡很多人都喜歡用白色當背景,然後主體在中間,色調偏白。用鳥瞰鏡頭拍攝動作戲,卻又沒有詠春與泰拳近打的力度。還有攝影角度問題,讓甄子丹的替身有幾幕都明顯破綻,你這樣會破壞宇宙最強的名譽,你知道嗎?

(葉問1,2,3最後之戰的色調對別)

請來拳王泰臣,卻讓他毫無氣勢的登場,然後又無聲無息的消失,實在蹧蹋。既然說葉問已被神話,那當然是少不了傳遞一些偉大信息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啦,比如:叫你珍惜身邊人。我很不喜歡張晉,可是他真的荷蘭型!繼上部《殺破狼2》從頭到尾明顯吊威痕跡後,這次他勢要突破自己!比如,好像也沒什麼突破。除了他明白頭髮是地位性的象徵,不然我真的不解為什麼香港電視和電影每次一個人成功後都一定要梳個七分蛋撻油頭?

別問我這部電影好看嗎?因為'葉問越傷心',總得來說,葉問系列可以close file了。不然他們辛苦建立的神話葉問總有天會被他們自己打壞。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被遺忘的事跡—《JAGAT》


Shanjhey Kumar Perumal作品。老實說,在電腦看預告片時,畫面的色調真的好有質感,可是在大銀幕卻另外一回事。構圖雖然美,但卻過多重復性的畫面,所以剪輯上看來有欠流暢。收音和音效剪輯也見斷續的明顯破綻,配樂動聽,但收得卻突兀,令人感覺部分性的音樂都是多餘的。但可贊的是電影的資金應該不多,所以戲裡沒出現太多的90年代的道具,只有舊款的馬賽地和大哥大,其餘的都是去老舊的茶室和鄉村拍攝,靠這些場景來營造90年代。

在看這電影時,有讓我想起早期我看的本地獨立電影時的草根生命力,雖然技術不足,但劇本卻卻是關注馬來西亞的社會問題。故事背景在90年代,以小孩視野窺視自身的家庭,而他的家庭也是馬來西亞眾多印度人的縮影。面臨upsr的小男孩,有輕度暴力傾向的父親(可是我所認識的印度朋友,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如此),一位勢要靠暴力來換取平等待遇的黑社會叔叔和另一位癮君子叔叔。在馬來西亞的主要三大種族裡,印度人的身份是最卑微甚至低賤的,他們有著嚴重貧富懸殊,所以電影裡的印度人都是勞力工作者。小男孩面對父親的暴力教育,看見叔叔用暴力在社會爭取一席之地,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那種漂泊感就如馬拉西亞人都在尋找的身份認同。

其中有一些設計(不過我覺得導演沒有特意這樣設計)是我覺得有趣的,比如成年人的打鬥戲是非常假的,甚至有時還會有寶萊塢動作片的畫面閃過我腦海,但男主角小男孩與朋友幹架時卻比成年人還逼真,這彷彿是隱喻了小孩面對未知的殘酷世界時,被現實這東西襲擊得更加的暴力和刺裸。小男孩有著美術天分和豐富的想像力,但是是環境強逼著他跟著社會的框子接受現實。不如我們一般本地華人導演處理教育的手法,華人總愛把錯誤加怪於教師,比如有場戲美術老師給予同學們的主題,小男孩發揮想像力跳出填鴨式的教育框子完成繪圖但卻意外低分,小男孩跑去問教師為什麼給予差評?華人電影就會設計老師教訓小男孩因為沒有跟著老師的規矩完成,而這導演這的設計則是老師也認同小男孩的天分,但卻必須給他低分,因為這是本地的填鴨式教育所導致,老師也身不由己。一些細微的處理,就可看見編劇的細心,不是隨意不負責任的將責任都怪罪在老師身上。

編劇在劇本的處理印度人現狀和命運真的讓我對這作品的喜愛程度加分,比如小男孩看見叔叔哭泣而生氣的大男人主義,無人傾聽小男孩的心聲只能撥給陌生人扮貓叫也是他族被邊緣化的無力發聲,小男孩問叔叔為什麼我不可以學習電視劇裡面的情節?這點就更有趣,寶萊塢電影裡的動作片都喜歡把暴力塑造成美好和英雄化,暴力可以得到美人歸和認同感,現實中的暴力教育,電視節目的美化暴力洗腦,在如此的環境中成長,暴力似乎才是唯一生存之道。

Yasmin ahmad用著美麗的事物去諷刺馬來西亞的種族和各方面的社會問題,但在她作品裡,主角們都會找到一種認同的對象,反之Jagat這電影則是更加的殘酷去批判馬來西亞,戲裡的人物全部都是漂泊和孤獨的,更別說是認同。導演也和Yasmin ahmad一樣選了許冠傑的歌曲:
'我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係壞腸胃,
搵嗰些少到月底點夠洗(奀過鬼),
確係認真濕滯。'
這段歌詞套在Jagat的故事裡簡直就是被剝削得現實,冷漠得可怕。

比起那些胡鬧鬼戲,動作片,親情片,叫你回家的賀歲片或愛情片這些對馬來西亞社會毫無貢獻的坑錢電影,我更想推薦是Jagat這類認真用心的社會電影,因想看的觀眾就要快去看了,星期四葉問上映,相信場次肯定大減。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不敢恭維的青春力量—《哪一天我們會飛》



黃修平作品。對於導演上部叫好叫座的《狂舞派》我也沒多大的感覺,甚至都是不完整的看完。那時心想,《狂舞派》深受大眾和眾影展的青睞,或者是因為我不喜歡舞蹈題材才對電影無感?《哪一天我們會飛》講的是青春勵志愛情片,這題材合我胃口又好評自然是有期待。

是的,所謂'青春'就是要背光,下雨,奔跑,跌倒,對著天空吶喊自己的夢想,三角戀,翹課,可以多過以上元素,但絕對不能少過。無可否認,電影真的拍的用心,尤其是手工道具的模型真的做得很創意很美,其餘的我真的贊不下去。演技這東西向來都是見仁見智,女主角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確實是不知道走了什麼運?電影有過多重復的畫面和動作,比如林海峰在電影裡最少應該有三次都是拍他睡醒的樣子,楊千嬅最少都有三至五次癡呆狀況或哭戲,或許你覺得這些不是太大的問題,但也因此我看完也只記得林海峰剛睡醒的樣子和楊千嬅發呆的戲份,沒其他了。

我想,黃修平是走著運的。有時我大膽想像,香港電影沒有被中國方面牽著鼻子走,中港關係還沒到那麼緊繃的地步,黃修平作品這類水準會在香港電影中被見識到嗎?香港的警匪片和功夫片已經大不如前,然而卻出現了清新派的黃修平,被大家注意到和賞識。但如果要我推薦香港新導演又類似風格的話,我會喜歡曾翠珊的《大藍湖》多過黃修平作品很多倍。《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的目標明確,走的是商業喜劇,主打中年人逝去過的青春,又讓中學生有共鳴和美麗的幻想,但《哪一天》的商業味又不足,以為是想說敘述中年的感情危機,結果電影最後的焦點還是放在青春方面,中年感情方面則與青春的對比或衝擊不大,甚至讓人覺得這些戲份很多餘。

是有一些很荒謬的現象,當我們看著《踏血尋梅》這種黑暗憤世的電影時,會有觀眾說這類型電影少看為妙,以免思想被影響。但這些青春美好的電影大家則認為沒問題,是正能量,多看無妨。一方面大家在網絡大罵怪獸家長,反霸凌什麼的,另一方面這些青春美好電影又賣得滿堂紅。你給青少年那麼美好的幻想,結果他們出來社會才明白世間的險惡,最後就落得像佳梅這種狀態,然後你們又批評他們憤世,不懂得珍惜生命什麼一大堆的廢話。《踏血尋梅》的劇本寫得非常好是因為可以看見編劇們對社會或者低下層人物的觀察,然後給予觀眾反思,結果觀眾卻說少接觸這些電影,繼續沈溺在青春之中,繼續批評社會自殺者和他家人。但請別斷章取義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說這些青春片不應該存在,而是我覺得這些題材被大賣後只會越來越多這些沒營養又偽勵志的電影出現,看看馬來西亞的電影狀況就是如此。清一色親情孝道電影,請問馬來西亞人到底是有多不孝順,一直需要被你們這些電影來提醒和教育嗎?

儘管我不喜歡《哪一天我們會飛》,但至少挖掘了游學修這位有潛質的新演員,相信這部電影也會入圍金像獎多項提名。不過,我還是會想再看黃修平的下一部電影,畢竟新導演都應該給三次機會。(馬來西亞的就不需要了)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孤獨殺死人—《踏血尋梅》



翁子光作品。我本身就喜歡翁子光的影評,他觀看影片的視角很有獨特的見解,當知道他開始晉升拍電影時就一直很期待他的作品。《踏血尋梅》是他的第三部作品,相比起他的處女作《明媚時光》,這次他電影的完整性也已進步很多。有句話是這麼說:要知道這新導演有沒有料,就要看的他前三部電影就能預測他之後的電影水準,那麼翁子光這導演,對我來說是指日可待的。

改編自2008年香港真人真事碎屍案件,我印象中香港改編真人真事的殺人命案最頻密是在90年代。最為經典的就是黃秋生飾演的《人肉叉燒包》,而我最喜歡的則是麥當雄拍攝的《三狼奇案》。而在這些片子之中,通常都是強調行兇過程,滿足觀眾對變態暴力的好奇,刻板塑造兇手是大壞蛋立場,然後讓觀眾自覺比起這些變態犯,原來自己還算是好人的自瀆幻想,也因為這樣,這些片子都被淪為沒有任何觀點的純三級片。但《踏血尋梅》則不是,雖然也有暴力血腥的場面,但焦點則是放在結案之後人性的謎團。

翁子光也是《殭屍》的編劇之一,探討人性黑暗之中,即便已處於絕望的困境,但其實大家都還是渴望尋求一絲曙光的機會,《踏血尋梅》亦是如此。有趣的是,此電影的原本片名是《踏雪尋梅》,是鄧麗君的一首同名歌曲,講述騎著毛驢賞雪賞花的愉快心情,與女主角佳梅處境強烈對比,極為諷刺。佳梅由湖南省(不太記得來自哪裏)去到香港,以為香港會是童話世界,而賞花自然不可能出現在香港冰冷的城市裡,反而是在佳梅第一次下海(援交)時的場景強調了植物,花彷彿性暗示了她的貞操,原來賞花的不是她,她是被賞的。'雪'變成'血',一字只差,天淵之別,人性的善與惡已在這裡模糊不清,如同白隻的經典對白'我已經分不清哪些是心,哪些是肺'。

電影的劇本我很喜歡,他不像一般的偵查片公式化找誰是兇手的故事,我對那類型電影沒什麼興趣,我更加想思考或者觀察自殺者或者被殺者的內心世界。這電影沒有太多心理醫生去解讀雙主角的內心,這點是我特別喜歡的。我總是覺得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想找一個答案去回避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孤獨,很多時候並不是家庭背景或者社會造就他們成為這樣的人,孤獨就是孤獨。我覺得它未必是有一個原因,甚至有可能就只是一個宿命。我想可能我自己是個孤獨又厭世的人,我對這劇本情有獨鍾。電影一開場老師就責怪佳梅看見朋友自殺為甚麼不告訴老師,佳梅回答'既然妳都說會死人了,為什麼妳還不快救她?',這對白已看出這角色對人性的失望。這環境就是如此,大家就是互相的推卸責任和找一個自我滿意的答案自我逃避內心深處。佳梅這角色有閱讀聖經的習慣,她認為這世界是美麗的,但現實是殘酷和黑暗的,她找不到大家口中的希望,既然大家都說天堂是美好的,那為什麼要留我在人間?那我乾脆死了上天堂就好了。這種想法看似被扭曲和不正確,但也是這角色努力尋找曙光的方式。

據知,白隻這現實的角色是常有啃藥和召妓習慣,甚至是殺了佳梅之後的同一天他繼續召妓。編劇則是淡化了這些性格,用著被遺棄的邊緣背景去讓觀眾從另一角度看事件。電影裡,他雙眼對世間任何事都無望,直至遇見同樣是活在邊緣的孤獨中人佳梅,他愛上了她并用著極端的方式'幫忙'佳梅尋找曙光,愛的本質原本就是極端。編劇沒有多加任何批判性的角度在這兇手上,更接近一種'人性不由得你們旁人來斷定對與錯'的模凌兩可立場。

有趣的是,juno的《殭屍》和翁子光的《踏血尋梅》的氣氛都是講述這人性的壓抑,孤獨,無望,茫然,在窄狹看似牢籠的空間裡被困住,只能以死來尋找希望。

金燕玲的演技是裏面最有爆發力的,白隻和春夏都很好,唯獨郭富城是裏面最不夠亮眼的。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可以入圍金馬獎?
*其實我喜歡王千源在《解救吾先生》的表演方式多過白隻。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成敗都皆因rocky—《Creed》



Ryan coogler作品。此戲乃是<Rocky>的番外篇,延續自<rocky>對手Apollo孩子的故事。

<rocky>是我最愛的拳擊電影,熱血勵志,不管我重看多少回總是能震撼我心。<rocky>系列已經拍了六集,間中幾集雖然都有失水準,但慶幸最後一集收得精彩。而這部<Creed>則是講述apollo孩子如何從他素未謀面的父親光環底下走出來。雖然如此,但這部卻滿滿都是Rocky的精神和橋段,不像致敬,但不至於抄襲,似乎就是炒冷飯一盤。

影片中規中矩,男主角因憎恨父親但又逃不出他的光環,於是靠拳擊像讓人注意到他,想證明給父親看他孩子從來不是個錯誤。亮眼的始終是史泰龍飾演的老年rocky,無妻子,孩子離開,而且還老年得病,以為走下擂台就能過著平凡生活,才發現原來人生最大的對手是時間。史泰龍的從影最好的演出就是rocky,所以這部他其實已經不需要任何演技了,他的自然對談和樣貌的衰老就已經完全詮釋了這角色,被時間襲擊,他選擇再次踏上生活的擂台。

電影也借用了<Rocky>的兩首經典曲子,雖然不覺得有畫龍點睛效果,但那音樂成功喚起了rocky當年最熱血和感動的經典片段。這部電影《creed》和男主角一樣,希望可以走出《Rocky》的光環讓人看見他的付出,雖然依然比不上《Rocky》那麼經典,但亦可看見導演和編劇的用心和努力求突破。影片最近也榮獲了美國國家評論會獎的十大最佳電影之一以及史泰龍也順利摘下最佳男配角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