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致青春—《蒙面超人Kuuga》


石森章太郎是幪面超人的作者,故事背景是以改造人來反諷及批判人類,不斷提出工業化影響大自然的未來質疑和先知。幪面超人的造型是以昆蟲(蚱蜢)做為藍圖設計(雖然很多人以為是蒼蠅),原本的造型并沒有英雄該有的風姿,而是以醜態來強化改造人的悲歌,但由於擔心擔心小孩們無法理解和接受,才演變成一般帥氣的正義英雄片子。

昭和時期的幪面超人一直到1988年的Rx就已結束(也就是baja hitam),這也是幪面超人最高水準的一次,尤其幪面超人史中人氣最高的反派影月是以機械人做為設計,蝗蟲對抗機械,這更是可看見石森老師對自身思想的用心,以另一姿態來講述他的世界觀。這之後的幪面超人就以單集面世如: zo, j和真。尤其'真'最爲接近石森老師的原來構思,被譽為有史以來最醜陋的幪面超人。以醜角來反批判人類,凸顯改造人的悲歌,暴力血腥程度直逼電影水準。可惜片子的過於暴力,刪減了部分片段,而且收視率也不理想,以至於幪面超人的風光已逝去。1998年,石森老師也過世了。

幪面系列寂靜了十來年,直到2000再次以出擊。記得那是我堂哥借我的vcd,他和我說幪面超人回來了。那時我也才小學四五年紀,而且文戲一大堆覺得戲很普通。直到今年我再重看,製作和劇本水準實在是太我震撼了。他的名字叫—kuuga。《台譯-空我/ 古迦》

首先,這次的噱頭是打著'新英雄,新傳奇',但製作水準卻不屬於兒童級,一些燈光和造型不輸電影。故事保留了石森老師的精神思想,造型也是以昆蟲呈現,卻大膽突破以往幪面超人是改造人的背景。這次他們故事加設了警察做為男主角的夥伴,對很多以往不和'邏輯'的地方做了解釋,所以你不會看見'為什麼有男主角的地方就會有災難'或者'遠在他方男主角也能快速到現場'這些劇情。打鬥方式也不如以往一直的跳躍幾幕就打贏怪物的橋段,這次他們更注重實打,其中有集竟然還有限空間內大玩電單車特技來打壞人(沒有特效),製作團隊的精神實在認真。

再來,由於這類型的特攝片與Bandai公司有合作,所以導致這幾年的製作越來越兒童化和幼稚。<kuuga>的編劇荒川稔久爲平成年代的騎士打了穩固的根基,他的劇本不再是跑來跑去十分鐘,看見壞人打架十分鐘的形式。他更注重文戲的交代,跳出了一貫強調洗腦式的絕技,以便讓觀眾有深刻印象,接下來就是Bandai賺錢機會的框子。這次劇本講述新一代騎士的內心世界,其中有幾集你甚至會發現他們打鬥場面是敷衍的,只有兩分鐘就解決。不如以往改造人的悲歌,這次騎士是與我們一樣的人類,愈強的能力也相對減去男主角的生命。其中又以大結局最為經典,與大魔王對決只有隨便兩三拳,然後就變回人類互揍,或許沒有熱血,但卻有感動。這相信是蒙面超人裡第一次如此的設計。最後一幕男主角和小孩們在海邊嬉戲,充滿歡笑聲鏡頭直升拍攝藍天白雲,令我想起北野武式的浪漫,這幕是畫龍點睛之處,也達到一部特攝片的該有的重要信息。

小田切讓是kuuga的男主角,這也是他的處女演出。當年小田去美國打算報讀導演課,卻誤當表演課是導演課,誤打誤撞學了表演。在一次競選之中他被選為此戲的男主角,但他卻陷入懊惱甚至打算不要做演員或者去死掉算了。他自稱以前看幪面超人覺得很白癡,不會想演這種戲,覺得自己出國學表演不是要表演這種兒童劇,但製作人的一句:'我們這次方式不再是爲兒童拍攝,讓我們一起來搞破壞吧'來說服小田切讓。所以這部劇沒有以前絕技時喊的口號,劇情的幅度也晉升到兩集一故事。這戲成功爲小田打開了知名度,接下來就是日本重量級導演找上門,很快的他便踏上了國際影展的紅地毯。

蒙面超人象徵著正義與勇敢,可惜一直都被世人認作是小孩戲,但無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的作品,又真的是很小學生,沒有了石森老師秉持著的信念和精神。同樣是英雄片,美國的就好命多了,被拍成電影而且還滿堂紅。蒙面超人在我兒童時期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中學過後隨著它們的水準越來越低,我也沒再追看了。偶爾,我會看下它們的最新電視電影版,但全都是電腦特效,找了一班完全沒男人氣概的美少男,我就再也找不回昔日充滿生命力和感動的英雄了。如今小孩都早熟,早已不相信正義騎士這套,製作組的方向也轉向金錢當道。正義,已經過時了。這就是時代的轉變。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葉問越傷心—《葉問3》


25/12/2015

葉偉信作品。闊別五年,除了武術指導由洪金寶換成袁和平外,其餘的都是原班人馬上陣。我不會武術,也不懂葉問的真實事跡,所以我就乾脆不理會真實性,當是娛樂片來觀賞。

電影為了不再重復,所以勢要加入新元素,而所謂的新元素其實就是將現代的需求性融入在內,比如暖男。既然是娛樂電影,編劇們就乾脆將葉問神化,比如一打十和'沒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人'更成為城中課題和好男人的典範。抓住了這點,編劇就做好人做到底,將他成為完美暖男。所以我們不會看到葉問抽鴉片,有小三,甚至為了小三和徒弟們的關係決裂等真實面貌。(不是說好不理會真實性的嗎?)由於編劇一味要葉問成為絕世好人,對妻子的情感反應一切都太理所當然,即使壞,其實也不過是為了街坊而冷落老婆,所以這次的文戲沒血沒淚,毫無真實性和情緒在內。更像只是張永成的自我幻想。但是,大眾觀眾相信更加期待的是,葉問甚至甄子丹究竟還能不能突破連環拳的設計?若是洪金寶的話,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是袁和平,那就算了吧。(沒錯,我很不喜歡袁和平設計)

這次的武打不管在設計或剪輯袁和平都用了很好萊塢的方式去神化葉問傳奇。比如很多人(我已經數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持刀群攻葉問,但他絲毫無損,就算被拳王泰臣重拳擊中,那血滴也頂多像你吃漢堡殘留在你嘴角上的辣椒醬那麼一點。然後對於反派的武打設計,就是很好萊塢的來處理。一拳打飛你,一腳踢給你死,抓你丟牆壁,推倒你壓爛桌子,壓你撞破玻璃等,不是說好是武術設計嗎?怎麼變成了動作設計?這些爆破場面通常就是好萊塢不會動作設計才爆破來給觀眾視覺效果,看看《葉問1和2》,一打十和圓桌的打鬥雖然只是短短三分鐘,沒有任何爆破,卻成為經典。袁和平加入泰國和拳擊與詠春對打其實也不過是噱頭,毫無精彩點。拳擊均以爆鏡來突然拳王的力度,但絲毫沒爲場戲增添力度。泰拳則設計在窄小的電梯內打鬥,為了營造近打和速度感,則用了快剪來處理,所以絕對不可能讓觀眾留下什麼深刻印象。

攝影師從柯星沛到潘恆生再到這次的謝忠道,我個人就偏愛潘恆生的攝影。柯星沛(葉問1)用灰白色,全片構圖都并沒有過多的彩色在內來凸顯日侵時代的沈重蒼白感。潘恆生(葉問二)配合劇情的進展,葉問已經招收了徒弟,解決了生計問題,畫面則開始有了一些色彩,直到洪金寶被打死後,葉問對上英國佬,鏡頭轉換偏黃色代表著孤絕與榮耀。謝忠道(葉問3)則用了'文青'色調,所謂的文青色調就是網絡很多人都喜歡用白色當背景,然後主體在中間,色調偏白。用鳥瞰鏡頭拍攝動作戲,卻又沒有詠春與泰拳近打的力度。還有攝影角度問題,讓甄子丹的替身有幾幕都明顯破綻,你這樣會破壞宇宙最強的名譽,你知道嗎?

(葉問1,2,3最後之戰的色調對別)

請來拳王泰臣,卻讓他毫無氣勢的登場,然後又無聲無息的消失,實在蹧蹋。既然說葉問已被神話,那當然是少不了傳遞一些偉大信息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啦,比如:叫你珍惜身邊人。我很不喜歡張晉,可是他真的荷蘭型!繼上部《殺破狼2》從頭到尾明顯吊威痕跡後,這次他勢要突破自己!比如,好像也沒什麼突破。除了他明白頭髮是地位性的象徵,不然我真的不解為什麼香港電視和電影每次一個人成功後都一定要梳個七分蛋撻油頭?

別問我這部電影好看嗎?因為'葉問越傷心',總得來說,葉問系列可以close file了。不然他們辛苦建立的神話葉問總有天會被他們自己打壞。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被遺忘的事跡—《JAGAT》


Shanjhey Kumar Perumal作品。老實說,在電腦看預告片時,畫面的色調真的好有質感,可是在大銀幕卻另外一回事。構圖雖然美,但卻過多重復性的畫面,所以剪輯上看來有欠流暢。收音和音效剪輯也見斷續的明顯破綻,配樂動聽,但收得卻突兀,令人感覺部分性的音樂都是多餘的。但可贊的是電影的資金應該不多,所以戲裡沒出現太多的90年代的道具,只有舊款的馬賽地和大哥大,其餘的都是去老舊的茶室和鄉村拍攝,靠這些場景來營造90年代。

在看這電影時,有讓我想起早期我看的本地獨立電影時的草根生命力,雖然技術不足,但劇本卻卻是關注馬來西亞的社會問題。故事背景在90年代,以小孩視野窺視自身的家庭,而他的家庭也是馬來西亞眾多印度人的縮影。面臨upsr的小男孩,有輕度暴力傾向的父親(可是我所認識的印度朋友,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如此),一位勢要靠暴力來換取平等待遇的黑社會叔叔和另一位癮君子叔叔。在馬來西亞的主要三大種族裡,印度人的身份是最卑微甚至低賤的,他們有著嚴重貧富懸殊,所以電影裡的印度人都是勞力工作者。小男孩面對父親的暴力教育,看見叔叔用暴力在社會爭取一席之地,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那種漂泊感就如馬拉西亞人都在尋找的身份認同。

其中有一些設計(不過我覺得導演沒有特意這樣設計)是我覺得有趣的,比如成年人的打鬥戲是非常假的,甚至有時還會有寶萊塢動作片的畫面閃過我腦海,但男主角小男孩與朋友幹架時卻比成年人還逼真,這彷彿是隱喻了小孩面對未知的殘酷世界時,被現實這東西襲擊得更加的暴力和刺裸。小男孩有著美術天分和豐富的想像力,但是是環境強逼著他跟著社會的框子接受現實。不如我們一般本地華人導演處理教育的手法,華人總愛把錯誤加怪於教師,比如有場戲美術老師給予同學們的主題,小男孩發揮想像力跳出填鴨式的教育框子完成繪圖但卻意外低分,小男孩跑去問教師為什麼給予差評?華人電影就會設計老師教訓小男孩因為沒有跟著老師的規矩完成,而這導演這的設計則是老師也認同小男孩的天分,但卻必須給他低分,因為這是本地的填鴨式教育所導致,老師也身不由己。一些細微的處理,就可看見編劇的細心,不是隨意不負責任的將責任都怪罪在老師身上。

編劇在劇本的處理印度人現狀和命運真的讓我對這作品的喜愛程度加分,比如小男孩看見叔叔哭泣而生氣的大男人主義,無人傾聽小男孩的心聲只能撥給陌生人扮貓叫也是他族被邊緣化的無力發聲,小男孩問叔叔為什麼我不可以學習電視劇裡面的情節?這點就更有趣,寶萊塢電影裡的動作片都喜歡把暴力塑造成美好和英雄化,暴力可以得到美人歸和認同感,現實中的暴力教育,電視節目的美化暴力洗腦,在如此的環境中成長,暴力似乎才是唯一生存之道。

Yasmin ahmad用著美麗的事物去諷刺馬來西亞的種族和各方面的社會問題,但在她作品裡,主角們都會找到一種認同的對象,反之Jagat這電影則是更加的殘酷去批判馬來西亞,戲裡的人物全部都是漂泊和孤獨的,更別說是認同。導演也和Yasmin ahmad一樣選了許冠傑的歌曲:
'我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係壞腸胃,
搵嗰些少到月底點夠洗(奀過鬼),
確係認真濕滯。'
這段歌詞套在Jagat的故事裡簡直就是被剝削得現實,冷漠得可怕。

比起那些胡鬧鬼戲,動作片,親情片,叫你回家的賀歲片或愛情片這些對馬來西亞社會毫無貢獻的坑錢電影,我更想推薦是Jagat這類認真用心的社會電影,因想看的觀眾就要快去看了,星期四葉問上映,相信場次肯定大減。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不敢恭維的青春力量—《哪一天我們會飛》



黃修平作品。對於導演上部叫好叫座的《狂舞派》我也沒多大的感覺,甚至都是不完整的看完。那時心想,《狂舞派》深受大眾和眾影展的青睞,或者是因為我不喜歡舞蹈題材才對電影無感?《哪一天我們會飛》講的是青春勵志愛情片,這題材合我胃口又好評自然是有期待。

是的,所謂'青春'就是要背光,下雨,奔跑,跌倒,對著天空吶喊自己的夢想,三角戀,翹課,可以多過以上元素,但絕對不能少過。無可否認,電影真的拍的用心,尤其是手工道具的模型真的做得很創意很美,其餘的我真的贊不下去。演技這東西向來都是見仁見智,女主角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確實是不知道走了什麼運?電影有過多重復的畫面和動作,比如林海峰在電影裡最少應該有三次都是拍他睡醒的樣子,楊千嬅最少都有三至五次癡呆狀況或哭戲,或許你覺得這些不是太大的問題,但也因此我看完也只記得林海峰剛睡醒的樣子和楊千嬅發呆的戲份,沒其他了。

我想,黃修平是走著運的。有時我大膽想像,香港電影沒有被中國方面牽著鼻子走,中港關係還沒到那麼緊繃的地步,黃修平作品這類水準會在香港電影中被見識到嗎?香港的警匪片和功夫片已經大不如前,然而卻出現了清新派的黃修平,被大家注意到和賞識。但如果要我推薦香港新導演又類似風格的話,我會喜歡曾翠珊的《大藍湖》多過黃修平作品很多倍。《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的目標明確,走的是商業喜劇,主打中年人逝去過的青春,又讓中學生有共鳴和美麗的幻想,但《哪一天》的商業味又不足,以為是想說敘述中年的感情危機,結果電影最後的焦點還是放在青春方面,中年感情方面則與青春的對比或衝擊不大,甚至讓人覺得這些戲份很多餘。

是有一些很荒謬的現象,當我們看著《踏血尋梅》這種黑暗憤世的電影時,會有觀眾說這類型電影少看為妙,以免思想被影響。但這些青春美好的電影大家則認為沒問題,是正能量,多看無妨。一方面大家在網絡大罵怪獸家長,反霸凌什麼的,另一方面這些青春美好電影又賣得滿堂紅。你給青少年那麼美好的幻想,結果他們出來社會才明白世間的險惡,最後就落得像佳梅這種狀態,然後你們又批評他們憤世,不懂得珍惜生命什麼一大堆的廢話。《踏血尋梅》的劇本寫得非常好是因為可以看見編劇們對社會或者低下層人物的觀察,然後給予觀眾反思,結果觀眾卻說少接觸這些電影,繼續沈溺在青春之中,繼續批評社會自殺者和他家人。但請別斷章取義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說這些青春片不應該存在,而是我覺得這些題材被大賣後只會越來越多這些沒營養又偽勵志的電影出現,看看馬來西亞的電影狀況就是如此。清一色親情孝道電影,請問馬來西亞人到底是有多不孝順,一直需要被你們這些電影來提醒和教育嗎?

儘管我不喜歡《哪一天我們會飛》,但至少挖掘了游學修這位有潛質的新演員,相信這部電影也會入圍金像獎多項提名。不過,我還是會想再看黃修平的下一部電影,畢竟新導演都應該給三次機會。(馬來西亞的就不需要了)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孤獨殺死人—《踏血尋梅》



翁子光作品。我本身就喜歡翁子光的影評,他觀看影片的視角很有獨特的見解,當知道他開始晉升拍電影時就一直很期待他的作品。《踏血尋梅》是他的第三部作品,相比起他的處女作《明媚時光》,這次他電影的完整性也已進步很多。有句話是這麼說:要知道這新導演有沒有料,就要看的他前三部電影就能預測他之後的電影水準,那麼翁子光這導演,對我來說是指日可待的。

改編自2008年香港真人真事碎屍案件,我印象中香港改編真人真事的殺人命案最頻密是在90年代。最為經典的就是黃秋生飾演的《人肉叉燒包》,而我最喜歡的則是麥當雄拍攝的《三狼奇案》。而在這些片子之中,通常都是強調行兇過程,滿足觀眾對變態暴力的好奇,刻板塑造兇手是大壞蛋立場,然後讓觀眾自覺比起這些變態犯,原來自己還算是好人的自瀆幻想,也因為這樣,這些片子都被淪為沒有任何觀點的純三級片。但《踏血尋梅》則不是,雖然也有暴力血腥的場面,但焦點則是放在結案之後人性的謎團。

翁子光也是《殭屍》的編劇之一,探討人性黑暗之中,即便已處於絕望的困境,但其實大家都還是渴望尋求一絲曙光的機會,《踏血尋梅》亦是如此。有趣的是,此電影的原本片名是《踏雪尋梅》,是鄧麗君的一首同名歌曲,講述騎著毛驢賞雪賞花的愉快心情,與女主角佳梅處境強烈對比,極為諷刺。佳梅由湖南省(不太記得來自哪裏)去到香港,以為香港會是童話世界,而賞花自然不可能出現在香港冰冷的城市裡,反而是在佳梅第一次下海(援交)時的場景強調了植物,花彷彿性暗示了她的貞操,原來賞花的不是她,她是被賞的。'雪'變成'血',一字只差,天淵之別,人性的善與惡已在這裡模糊不清,如同白隻的經典對白'我已經分不清哪些是心,哪些是肺'。

電影的劇本我很喜歡,他不像一般的偵查片公式化找誰是兇手的故事,我對那類型電影沒什麼興趣,我更加想思考或者觀察自殺者或者被殺者的內心世界。這電影沒有太多心理醫生去解讀雙主角的內心,這點是我特別喜歡的。我總是覺得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想找一個答案去回避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孤獨,很多時候並不是家庭背景或者社會造就他們成為這樣的人,孤獨就是孤獨。我覺得它未必是有一個原因,甚至有可能就只是一個宿命。我想可能我自己是個孤獨又厭世的人,我對這劇本情有獨鍾。電影一開場老師就責怪佳梅看見朋友自殺為甚麼不告訴老師,佳梅回答'既然妳都說會死人了,為什麼妳還不快救她?',這對白已看出這角色對人性的失望。這環境就是如此,大家就是互相的推卸責任和找一個自我滿意的答案自我逃避內心深處。佳梅這角色有閱讀聖經的習慣,她認為這世界是美麗的,但現實是殘酷和黑暗的,她找不到大家口中的希望,既然大家都說天堂是美好的,那為什麼要留我在人間?那我乾脆死了上天堂就好了。這種想法看似被扭曲和不正確,但也是這角色努力尋找曙光的方式。

據知,白隻這現實的角色是常有啃藥和召妓習慣,甚至是殺了佳梅之後的同一天他繼續召妓。編劇則是淡化了這些性格,用著被遺棄的邊緣背景去讓觀眾從另一角度看事件。電影裡,他雙眼對世間任何事都無望,直至遇見同樣是活在邊緣的孤獨中人佳梅,他愛上了她并用著極端的方式'幫忙'佳梅尋找曙光,愛的本質原本就是極端。編劇沒有多加任何批判性的角度在這兇手上,更接近一種'人性不由得你們旁人來斷定對與錯'的模凌兩可立場。

有趣的是,juno的《殭屍》和翁子光的《踏血尋梅》的氣氛都是講述這人性的壓抑,孤獨,無望,茫然,在窄狹看似牢籠的空間裡被困住,只能以死來尋找希望。

金燕玲的演技是裏面最有爆發力的,白隻和春夏都很好,唯獨郭富城是裏面最不夠亮眼的。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可以入圍金馬獎?
*其實我喜歡王千源在《解救吾先生》的表演方式多過白隻。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成敗都皆因rocky—《Creed》



Ryan coogler作品。此戲乃是<Rocky>的番外篇,延續自<rocky>對手Apollo孩子的故事。

<rocky>是我最愛的拳擊電影,熱血勵志,不管我重看多少回總是能震撼我心。<rocky>系列已經拍了六集,間中幾集雖然都有失水準,但慶幸最後一集收得精彩。而這部<Creed>則是講述apollo孩子如何從他素未謀面的父親光環底下走出來。雖然如此,但這部卻滿滿都是Rocky的精神和橋段,不像致敬,但不至於抄襲,似乎就是炒冷飯一盤。

影片中規中矩,男主角因憎恨父親但又逃不出他的光環,於是靠拳擊像讓人注意到他,想證明給父親看他孩子從來不是個錯誤。亮眼的始終是史泰龍飾演的老年rocky,無妻子,孩子離開,而且還老年得病,以為走下擂台就能過著平凡生活,才發現原來人生最大的對手是時間。史泰龍的從影最好的演出就是rocky,所以這部他其實已經不需要任何演技了,他的自然對談和樣貌的衰老就已經完全詮釋了這角色,被時間襲擊,他選擇再次踏上生活的擂台。

電影也借用了<Rocky>的兩首經典曲子,雖然不覺得有畫龍點睛效果,但那音樂成功喚起了rocky當年最熱血和感動的經典片段。這部電影《creed》和男主角一樣,希望可以走出《Rocky》的光環讓人看見他的付出,雖然依然比不上《Rocky》那麼經典,但亦可看見導演和編劇的用心和努力求突破。影片最近也榮獲了美國國家評論會獎的十大最佳電影之一以及史泰龍也順利摘下最佳男配角獎項。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荒謬的世界觀—《真實魔鬼遊戲》


園子溫作品。上部漫畫改編的《東京暴走》的失望後,園鬼才再次回復他昔日的癲瘋精神。

我沒看過原著,園鬼才也沒有,所以認真上來說這並不是一部改編作品,僅是借用了這名字。自《庸才》後園鬼才就開始改編他的風格,昔日人性扭曲的冷調已少在他作品出現,而他現在的暴力手法我覺得越來越像三池崇史。而這部《真實魔鬼遊戲》夠瘋狂,利用看似無厘頭的劇本和形式化手法講述他的世界觀。

電影的世界觀涉及了青春的勵志,獨裁的政治符號,喚起女權的意識,也融入了絲絲的哲學味探討著平行世界的'我'。相比起之前,這次他的暴力呈現手法明顯是淡化了,不像之前強調暴力美學來反映扭曲,這次利用超現實的橋段作為電影的主線。

近日不知為何他的巴士上女學生被鋸斷身體的片段被廣傳?其實這幕的設計對我來說是非常無厘頭的,寫實不足,血腥不至於又帶點可笑,若這是寶萊塢電影今天肯定就被取笑了。也是因為這設計和調子是屬於荒謬的,這自然是兩級口碑,多人說是爛片,而我就覺得這部很園子溫,我喜歡。而如果你只是單純追求暴力視覺轟炸的話,這部肯定令你大失所望,因為血腥和特效水準都低,也沒有美學可言。這個風格令我想起《愛的曝光》(當然水準還是有差別),那種不按理出牌,亂中有序的劇本,自信的廢橋段卻流暢的串入了導演賦予劇本的內涵。

片中我沒記錯的話用了我超愛的後搖樂隊mono的兩首曲子,最後一場戲mono的音樂一出來,完全轉換意境,實在是用得妙。這次,園子溫保持了他應該擁有的水準。推薦電影。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無聲的喧囂—《性本無言》


Myroslav Slaboshpytskyi作品。榮獲康城國際影評人週最佳電影,無對白和音樂,只用手語但沒字幕加上寫實風格的長鏡頭營造人性無聲的暴力。

故事講述男主角初到聾啞寄宿學校,為求生存而進入不良少年黨派,當上了皮條客,然後愛上旗下的妓女而與組織起了衝突。默片的本質就是形式化,而我喜歡導演用無對白,無字幕,無配樂的手法和觀眾保持距離,讓我們對角色上不寄放任何的情緒或情感,站在一種陌生的角度去觀看無聲的暴力。

但我覺得影片的時長就略微長了點—130分鐘。某些不必要的長鏡頭,彷彿就是為了充時間。個人認為電影的精神層面還屬於略微表面,既然是想讓觀眾感受到人性原始的暴力,但卻不夠震撼,去到不夠儘,感受不到原始弱肉強食的世態。基本上這片子的黑暗面部分就是援交,幹架,打劫,但看不到人性原始的本性。如果這片子是有對白的話,他就是一部不良少年的青春片,而且社會和世界觀卻不如他的形式化手法來的那麼強烈,并沒有給予觀眾對聾啞人士/青少年甚至社會問題更多的反思空間,僅僅是一種暴力的手法。無對白無配樂的暴力電影讓我聯繫近年來金基德的<möbius>。他的極端血腥不是嘩眾取寵,是以極端來反映佛學的精神層面,用暴力來影射人性本惡的悲觀厭世。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的形式大於內容,但還是好電影,只是它並沒有震撼我如外界的口碑那麼高。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我的愚蠢少女時代—《沒有呼吸的青春》


《沒有呼吸的青春》

<everybody dies but me>


valeria gai germanika作品。青春片一向來都是我的茶,也是大導演們處女作都愛探討的話題,這部俄羅斯電影同樣是導演的處女作,并順利摘下了08年康城影展的金攝影獎。


其實這部也是關於'我的少女時代',不過是現實殘酷的愚蠢版本。故事講述三位好友立誓要做永遠的好姐妹,但卻因為學校將舉辦的派對而令她們的友誼決裂,青春被摧毀。


常聽見年輕人說,年輕不玩等何時?年輕人就是要放縱。愚蠢!是的,我向來都是認為這類人很愚蠢,幼稚。三位女主角就是這類人,步入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成為大人,害怕被他人嘲笑排擠而去迎合'大人'的象徵—菸酒,性愛,夜店狂歡。由於我中學的環境是很多這類人,所以對這導演處理這方面的青春覺得特別的寫實。三位女主角在青春期的迷失,渴望被人們注視,有的以自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有的則是以戀愛或離家出走來宣泄自己的青春。


青春期大家都對性感到好奇和渴望,於是我們尋找戀愛,正確的說是尋找性的目標。由於其中一位女主角因離家出走導致校方決定取消派對,這決定也讓她的姐妹失去了認識男人和狂歡的機會,於是友誼出現了裂痕。戲裡的少女們愚蠢得令人擔憂,灌酒直到不省人事,將初夜給一個認識不到一小時的男人,覺得這就是真愛,結果卻遭到暴力以還。


即簡單又寫實的劇本一針見血的暴露現實社會的醜陋面色,打破少年人對成人的美麗幻想,其實大人們都是很愚蠢和幼稚的,所以不必急著要長大。當年導演獲獎年僅24歲,爆發力十足的處女作,以女性觸覺和鏡頭對準了女生最寫實欲望和叛逆期以及青少年的焦慮不安,片尾一曲搖滾樂更是爲這場青春做了安葬,令人過目不忘。影片節奏很快,絕對適合那些只懂得看快節奏和花了半輩子還是不解為何得獎電影總是慢又看不懂的觀眾。強烈推薦!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風流超人特工歸來—《spectre》


Sam mendes導演。很失望的電影~為什麼風流超人又回來了?我要那個不堪一擊的老bond!!

不是007迷,但<skyfall>真心好看。沒有多餘上床的機會,沒有跑車,沒有強大的武器和高科技小玩意,只有兩個老人的孤獨和無力。開場的光影碎片更是James Bond的內心寫照,全片負責被打,最後對付反派還要多兩個老人來幫忙,大廈光影一戰更是經典,用著最初形象再造新鮮感,這應該也是我看過Daniel版本裡最有血有肉的一次。格外喜愛。

可是<spectre>一開場的片頭曲和畫面,無感又多餘。故事簡單的說就是我要周遊列國去殺你,但中途也要不斷做愛的故事。大概就是去到一個國家就會稍微槍戰一回,然後死一人,為了壓驚順便上一位女人。這樣大概維持了一小時半吧,雖然悶又拖,但bond很細心,帶了很多套衣服不斷換給你看,讓你頓時忘了這是動作劇情片,還以為是服裝廣告。然後遇見反派,以為要開戰嗎?可惜沒有,又是和你講動物反映人性的故事。(你們這組織的人是有多愛講故事啊?)

James bond這次沒了上司M,感覺工作更加福利。又有機關跑車,有手錶炸彈,有得四處旅行,有得燭光晚餐,還可以上三個白癡女人。第一個只是被bond壓在牆上就一直'啊啊'叫,連吻都還沒有,妳是有多爽啊?第二個女人忘記了。第三個你只要讓女人受驚一下她就願意受精了。雖然都是一些奇怪的邏輯思維女人,但bond特務多年,有什麼樣的女人沒見過,加上壓力之大,導致出現'老子就偏愛這種奇葩'的橋段,和受精女人手牽手溫馨浪漫。

可能是換了動作設計師?這次的動作好難看,不斷槍戰,直升機幹架一幕也只是開場戲的水準,沒有之前的優雅俐落的揮拳戲。還有動作設計師是有多敷衍啊?每次bond跳樓下面總有東西護著他。敷衍之後動作設計師也很溫馨的提醒觀眾,以後不管坐車還是直升機,建議坐後方和系安全帶,這樣就算你的車被小型飛機撞,你也不會有事,死的永遠是司機。(突然覺得車商不斷研究空氣囊也是多餘的,反正死的一定是司機)

女主角很漂亮,穿著全白透視服裝,若隱若現好性感。Daniel對我來說原本就是荷蘭型了,導演清楚知道他們兩位的優勢,所以一直要他們換衣服走秀給你看。(連反派的服裝也很好看)基本上這部大概是時尚服裝動作片吧?可以穿著緊身西裝到處打架又跳樓,上衣不會爆鈕,下身亦不會卡蛋,伸縮能力暫時應該排名世界第一。

這部其實叫《007之時尚超人歸來》會比較貼切,頓時恍然大悟明白<skyfall>的bond為什麼那麼弱雞,原來是沒上床補充能量。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無情無慾無味的—《沙西米》


潘志遠電影。Av界著名女優波多野結衣,金馬影帝李康生,蔡明亮也幫忙剪輯顧問,噱頭夠足,結果出來的作品也只能是有質感的空洞片子。


電影主題討論食色性也,av女優搭配李康生,同樣是以食物與性慾爲符號,自然容易聯想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和《天邊一朵雲》,當然水準是兩碼事。既然是如此,電影卻異常少性愛場面,連波多野結衣都沒露點,甚至性慾的象徵符號都沒有,請問慾從何來?你可以說波多野結衣要轉型,不能永遠走回老本行,當然我看此片也不是為了她裸體,要看她裸體網上隨指一翻就有各種選擇,而是既然你找了這名av女優卻沒有給她性格和內心,如此不是隨便找一位女演員就能成立了嗎?何必勞師動眾聘請她呢?


李康生這次是他最難看的演技了,生硬死背的日語對白,毫無語氣和情緒的表演方式,想以目無表情來表現情感的暗湧和情慾的湧起,但結果只有呆滯和變態佬的感覺。李康生的臉已經完全屬於蔡明亮了,只有蔡明亮才可以把他這特質轉變成一種具有說服力的表演。電影的造型師不斷把波多野結衣塑造成自以為有品味的歐巴桑,雖然說轉型,但也不是轉到這麼沒品味吧?她的演技不比李康生差,兩人全程可說是呆滯對癡呆在較勁,不分上下。


影片的故事空洞,簡單的說就是一班男女吃飽要做愛,做愛完要吃,吃到不知道要幹嘛了就殺人的故事。這類型的劇本其實是很好的題材,可惜編劇和導演(都是同一人)只求表面的欲望,對欲望背後的情感和孤獨完全是零感受。要贊的話就是攝影和美指很贊,其餘的,上網看波多野結衣更好。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我是瘋子,但不是傻子-《大象之歌》



Charles Biname導演。改編自同名的舞台劇。這是我第一次欣賞Xavier dolan不在自己作品裡表演的電影,擅長多方面領域的他,再次證明這鬼才的才華,全片的完全充滿爆發性的演技,相信接下來的日子也會得到影帝的殊榮。

我十八歲時第一次觀看他的《我殺了我媽媽》,那時給我觀後的情緒衝擊是非常的大,完全震撼了我。他的電影不像某些所謂的電影大師,大家總愛用什麼主義去形容那作品的,《我殺了我媽媽》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宣泄自身感受,爲社會不公發聲的電影,你完全能體會到一位20歲的小伙子對社會等多議題上的強烈感受力。那種震撼感,我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這部《大象之歌》講述一位醫生想從xavier dolan的口中探出另一位失蹤醫生的蹤影的心理戰。全片主要的場景都是在一間辦公司內,淺藍色的冷峻鏡頭,所有充滿框子的場景符號如:櫃子,魚缸,房間,書本,相片,一些看似普通的道具在鏡頭地下都被放大成是精神病院的縮影象徵。聖誕樹,電話,大象公仔則成了權利和不公的隱喻。影片開場的三十分鐘都是看兩位男主角的對峙戲,節奏雖然慢,但對兩位演員的情緒拿捏得非常精準,一位是位高權重的醫生,一位是來歷不明的精神病(其實是聰明)小屁孩,不斷從言語上的挑釁和玩弄,將階級的鬥爭搬上螢幕。

雖然沒看過這電影的舞台劇版本,但還是覺得這電影不錯,因為每一位演員,場景,道具,對白,服裝都是隱喻和信息。一冷(藍)一暖(黃)的鏡頭色調對比,和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循規蹈矩及不按理出牌的相互沖擊增加戲劇張力),我覺得舞台劇的表演方式帶出來的信息是直接坦然的,即使是隱喻也會讓觀眾清楚他們想表達的信息或符號。但電影則不全然,看過很多電影自以為慢鏡頭不交待一切就是隱喻,什麼都說給觀眾自己想像,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導演的意圖。所謂的隱喻或符號都應該是導演要觀眾感受到這符號是經過思考和處理的,不可能是說看見長鏡頭和慢節奏就是好的作品,而我覺得《大象之歌》并沒有犯上以上的自戀,我也覺得這是部不錯的電影。

*其實,戲裡xavier dolan角色的背景原本也能與現實的他及《我殺了我媽媽》做聯想,但為了不劇透還是不寫。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無態度,一切都是表面的和平—《走鋼線的人》



Robert Zemeckis作品。改編自紀錄片<man on wire>,講述Philippe petit的傳奇故事。這部片子在網上目前都是好評,可是對這電影我卻無好感,覺得劇內的情節好兒戲好荒謬,於是回家上網查資料,網上的介紹都是很表面,然後我就找了紀錄片來看。才發現這電影還原成份竟然高達90%!原來這號人物的事跡真的如此戲劇。

紀錄片當時也是找了一班演員去扮演當時的情景和還原了雙子星的樣貌,并不單純只是訪問Philippe的答案,也訪問了他們的同伴供詞,用客觀的視野去看這個傳記。看完電影時,我不知道導演究竟想要爲這電影表達什麼信息?看完紀錄片後,我更疑惑。電影內容與紀錄片如出一轍,但又不及紀錄片好,我為何需要看回一樣的東西?因為明星效益?不久前有部同樣改編真人真事的《解救吾先生》雖然同樣還原度高,但卻用了宛如紀錄片的方式及充滿戲劇性的剪輯及對白加強整體娛樂性。<the walk>卻用了公式化的好萊塢電影拍攝手法,對我來說不止沒戲味,而且還是老掉牙又可笑的東西,當男主角一上鋼絲我就馬上期待他快點下來了。

<the walk>的對白自戀又噁心,完全自溺在給予觀眾表面膚淺的夢想,還要藉由這電影來傳達鼓勵觀眾從911事件站起來,塑造一種自我幻想的美國精神的自瀆狀態。明白電影為何要把男主角的性格設計得那麼自大,彷彿只有自大又討人厭的性格才能成為藝術家,男主角的演技又膚沒層次,完全感受不到Philippe想要傳達他對鋼絲的熱愛和藝術行為的挑戰。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美化他最後明白謝意的真諦,感動嗎?沒有,只有做作。紀錄片的結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Philippe著名後他馬上就與別的女生覆雨翻雲,背叛與他同患難的女友和同伴們,對同伴們完全沒有謝意,因為英雄從來只是需要一位,而不是一團,這也導致他們友誼決裂。當然電影改編了這些,畢竟剛才扶起你們不斷給你們鼓勵,後面又怎麼可以讓你們再次失望?這改編令這人物完全不立體,過於神話和自爽,不敢去觸碰人性現實的這一塊。既然如此,我乾嘛不看紀錄片或者谷歌就好?唯一觀看的原因也就是CG吧。紀錄片做到他該有的態度,電影卻不。

Philippe對他挑戰雙子星的態度是沒有原因,就是想挑戰,完全的熱愛,想用他的生命來完成這藝術行為,即使意外身亡也是美麗的。他討厭重復的生活,討厭專制的規矩,他企圖打破這些框子,只有不斷的挑戰才能讓他有專注的時刻,因為專注一切都是美麗的,因為專注他突破人類的極限能在空中漫步,看見不一樣的視野。這些都是在電影感受不到的東西。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時代巨變,精神不變—《3688》


陳子謙作品。被譽為新加坡的數字導演,由被新加坡禁播的大量方言粗口的處女作《15》(至今沒法子看到)到《4.30》(他至今最好的作品),《881》(最高知名度的作品),《12蓮花》(我愛慘裏面的舞蹈設計)和最新的《3688》,都是以數字取片名。他和邱金海都是我目前最愛的新加坡導演。

《3688》是一部向鳳飛飛致敬的電影,女主角是停車稽查員,由於日曬雨淋的緣故,這行業的人都帶著帽子,所以有著'鳳飛飛'的綽號。她有個失智的父親,父親當年是電台銷售員為生,常聽鳳飛飛的歌和電台'麗的呼聲'講故事,但由於'麗的呼聲'停播後,為他生活帶來了嚴重的不適應,甚至逐漸不記得身邊的人,女主角又遇上停車場收費電子化後而面臨失業的問題,女主角最後去參加歌唱比賽完成自己當年的夢想和喚起父親的記憶。鳳飛飛一位人物,牽引著兩個年代人的情感回憶。

雖然這片子的剪輯不夠流暢,配樂也略多,造成有煽情的感覺,但慶幸這劇本扎實,彌補了這些不足。相比起《881》和《12蓮花》,這次導演大量刪去了他一向的歌舞風格,除了片頭一場解癮,剩下的就只有一部分的rap,回歸樸實的去喚起新加坡人的回憶和經歷時代的變遷。新加坡對我而言是一個無生命力的國家,論文化也不及馬來西亞多元化,但他們出產的電影卻異常有生命力,反觀生於馬來西亞,即使同樣是商業親情片,本地的電影卻做作表面又膚淺。新加坡電影總是描寫他們國家制度對低層人物的影響和心聲,價值觀的轉變,而不是馬來西亞的'他是我老媽,我要孝順'的幼稚園教育。

當城市不斷再為便利而進步,變的是事物,流逝的是情感,喪失的是回憶。進步就是潮流,一切都是自動化後,爲人們帶來了便利,身邊的人開始一副正氣凜然的說著'我們要跟得上時代了'。若干年後,我們剩下的回憶都是剩下自己和機器,價值觀也不斷的在扭曲,我們能做的只是坐在電腦面前按下'堅持做自己'和三個驚歎號,面對各類命案的新聞我們當著是娛樂的飯後話題。自殺案我們罵當事者白癡,說他和學校不會教導,被殺案大家一起福爾摩斯上身查案,曾經的人言可畏通過電子年代不斷的被放大,這是一個只要你會寫字就可以當記者,只要你有美色就可以當明星,只要你有攝影機就可以當導演的年代,我們不再強求什麼,只求快,狠,准是次要,就算踢中對方要害也在所不惜。我們只能感嘆現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上輩的人會說'你們現在人好命,以前我們啊⋯',這一代的人就會說'請活在現代,別活在古代'。所謂的時代進步,其實搞得兩代人根本都無從適應,只能跟隨大隊聽取人生的需要,人類其實都沒進步過。戰爭時期,人命如螻蟻,如今,人命依然螻蟻。我真的不知道究竟進步著什麼?(完全離題,突然'怨念森'上身)

抱歉將《3688》充滿溫馨感動的電影寫成充滿怨氣的觀後感。雪隆一帶只有jaya shopping  centre上映,想看的人儘快吧。以昨晚只有六人觀賞的票房,下映速度應該會很快。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現實比電影更荒謬—《死開啲啦》


梁國斌導演。當初知道這部電影時,演員表裡無一位是認識的,但林家棟監製,沒十分都有八分期待。《打擂台》平地一聲雷的掀起了'純香港'和懷舊風,之後很多港片也流行起找昔日風光的演員擔任重要角色以及掛著'純香港'的噱頭引人入場。

這片子繼《紅van》,《衝鋒車》後又是一部荒謬劇,口碑肯定兩級,我就覺得這部片子不錯。故事沒那兩部那麼大野心,就是講述殭屍到人間要保衛女主角的房子不被拆除的老掉牙故事,但就勝在實實在在的講述香港人的悲歌,不像《衝鋒車》如此野心一味不斷諷刺,最後的劇本很空洞。當然這部片子有很強的製作團隊才能營造出黑色喜劇的信息,杜琪峰的御用攝影師鄭兆強,以及韋啟良充滿歌舞劇的配樂,讓這片有著笑中有火的暢快感。

《死開啲啦》又是一部非常吸引我的劇名,若只看海報,肯定很多觀眾自以為是爛片。明白,自《殭屍》的叫好叫座後,一班有虎牙就自認是殭屍的電影湧出,連馬來西亞也來部《一路有殭屍》和他們較勁,把juno對殭屍片重拾水準的市場打壞,再次把殭屍片列入爲爛片。《死開啲啦》的殭屍屬於西方,也就是吸血鬼,有趣的是,東方殭屍已經十幾二十年都是面目全非的屍體,而西方殭屍就好命多了,樣貌逐漸越來越帥,甚至國外片的還可以戀愛生子呢!(連殭屍都崇洋)

或者有觀眾會覺得這電影荒謬無厘頭,但現實就是比電影更荒唐,我們也只能對著螢幕謾罵著電影的荒唐可笑。生爲買屋,死爲買地,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可悲可憐又可惡。馬來西亞的現狀其實也正在追著香港的腳步,看完這電影真的心寒。《殭屍》探討的是關於回家,《死開啲啦》則是有家歸不得,悲觀程度不比《殭屍》低。林家棟上部監製是獻給香港電影的情書,現在這部就是獻給香港的控訴信。

香港電影一項都是缺乏女演員,除了演了十年還是只有他的鄭秀文外,已經沒新人再現有驚喜,《死開啲啦》的女主角J.Arie是我覺得值得受矚目的。另外一向在tvb飾演警司的河國榮這次'淪落'到飾演廁所服務員,演出不再是木頭人,驚喜。估計吳浣儀這次的演出也會入圍金像獎。

一部喜劇真正的存在價值或本質是應該反映現實的荒謬和殘酷,很欣慰《死開啲啦》有做到這點。當觀眾都在投訴香港電影只要警匪片和爛片外,這些新導演企圖告訴我們不止如此,希望日後更多新導演新風格的出現。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尊嚴已經過時—《龍三和他的七人黨》


北野武作品。北野武的最新作品依然不讓人失望,這次帶點調皮的風格去看日本現今現象和價值觀。

故事講述一班七人過氣的老黑社會已在社會無立足之地,沒有將來,過著小賭和閒聊來過完他們的這輩子。但無緣無故的牽涉詐欺案件而引致最後男主角帶著七名平均年齡已過七十的老黑社會復出對抗這班詐騙集團,實在熱血!雖然是喜劇,但依然隱藏不住北式的暴力血氣,只不過這次他則用了黑色幽默去淡化了暴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北野武並不是像其他大導演這般看破紅塵碎事而拍出史詩作品,他反倒是越來越頑童本色,用著調侃,諷刺去嘲笑著如今的日本。當年帶著武士精神的黑社會已無重於存在著如今的日本,當年黑社會靠命和尊嚴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如今詐騙集團則是捨棄了尊嚴靠著謊言賺大錢,昔日的精神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孤獨。這視角也是揶揄如今的娛樂圈,如今明星都是拋下尊嚴爲成名,你不放下尊嚴還會被人嘲笑頑固份子,靠著僅有短暫美麗軀殼和一些不知醜的表演成名一兩年,然後息影。如今社會已變,這是一個講求不需要內涵和精神的年代,當人們還一副自以為是的認為尊嚴已成爲金錢之下時,但卻無意識到這現象的蝴蝶效益,然後我們對著螢幕嘲笑和怒罵他們,一切無關痛癢,一樣繼續看透萬物。我想,如今能真正拍出這種武士精神的黑社會片,應該也只有北野武了。

曾被黑澤明看好和被委託將日本電影拍好的北野武,這次的片子也彷彿是向黑澤明的《七武士》隔空回應著,只是時代的巨變,這回應看起來很荒謬可笑。這部電影也絲絲展現出北野武對於老年的世界觀,批判和諷刺與他的暴力一樣乾淨利落,與其孤獨終老,不如繼續玩世不恭,但電影的結局看似歡樂,其實對日本(馬來西亞亦可)悲觀非常。好喜歡,推薦!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心動的感覺—《心臟病》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作品。已經無數次的稱贊泰國商業愛情喜劇,即使如此,他們總是還能給到觀眾出乎意料的笑點和浪漫。

當台灣電影還陶醉那些年青春浪漫偶像劇,韓國電影不變是癌症幾率最高的國家,香港電影我已經很多年沒看到浪漫的作品,中國電影則將墮胎當浪漫時,泰國電影已經不斷突破'浪漫'的定義了。《初戀那件小事》的校園青澀浪漫,《下一站說愛你》的現代城市浪漫戀曲,《愛上陌生人》的異國孤獨又神秘的浪漫,《老師日記》回到書信年代的純樸浪漫,《謝謝,我愛你》的通俗浪漫。在這些作品之中,雖然格局大同小異,但可見泰國電影之創意和幽默。這種創意絕非是華人電影中只求以年代尋找共鳴而賣座的伎倆,更不是本國的胡鬧當幽默,而這部《心藏病》更是將幽默發揮到了另一種領域。

男主角是freelance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個通宵的工作狂,因此他身上出現了不知名的泡疹,治療他的醫生是超級正妹,他心動了,也讓他開始反思自身的生活和價值觀。這部片子最特別和我喜歡的一點就是,即使男主角心動,他依然和美女醫生沒太多的戲份和互動,只能一月見一次,請問誰會去醫院帶著期待又開心的心情去?這便是電影的幽默和浪漫之處。

影片以手持拍攝以及快剪方式來展現幽默和男主角的緊繃情緒,只有見到女醫生鏡頭才會定格,甚至長鏡頭,這種生動又和觀眾互動的拍攝手法,令電影充滿生命力和好看。這片不是讓你見識愛情的偉大,而是讓你也有心動的感覺,從而讓你反思生活中的細小的美好。認真來說,其實這并不是一部愛情片。溫馨提醒,別以為這不是動作片,坐前面不會影響視覺,因為這部片是手持拍攝,太前座是會頭暈的,如我。

*其實我比較喜歡那個黑色的結局,人生總是太多後悔莫及的時候,只因我們在意的太多。這也會讓電影信息更明確,可惜商業片總是需要快樂的結束。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吳先生不是男主角—《解救吾先生》



丁晟作品。改編自2004年吳若甫被綁架事件。這導演名字和劉德華加上如此不堪入目的海報,對我來說真的很趕客。可是我對《解救吾先生》這戲名深深吸引,直白又老套,偏偏也讓我對這部片有幻想。然後預告片剪得實在是好看。

海報上看來,他的設計還是和《新警察故事2014》是一樣的,男主角都是被鐵鏈枷鎖著,然後一臉'老子不服'的表情,所以丁晟往後的路線都是打算繼續走向人性枷鎖的路線?

這部片對我來說認真好看,可以與好萊塢電影匹敵。丁晟自己剪輯,以'事前,事發,事後'三條時間軸同時進行,不止不凌亂,反而將懸疑和緊張的氣氛拿捏得宜,老土一句是無尿點。影片節奏很快,不浪費任何一個鏡頭,寫實的對白如同當下的第一反應,警察辦案手法也不兒戲,還原當時事件的成份相當高,完全不比好萊塢電影遜色。

丁晟找劉德華來演這部片子其實挺有意思,劉生不管演了多少部電影,多努力想讓觀眾看見他的實力,但外界依然對他的演技給予'放不下天王光環'的回響。但這片劉天王的光環合情合理又順眼得多,因為他就是在演著明星的角色,戲內也有許多調侃劉德華本人的對白,挺有意思。明星活到某個階段,就要懂得自我調控。(哪門子的道理)當然最強的還是王千源,他一人的演出可以帶動整部電影的節奏,氣場之大蓋過裡面的所有演員。過度自信,不將所有情緒浮現於臉上,令人猜不透他內心想法,這覺得完全找對了人,論戲份和重要關鍵其實都是在於他的角色,他才應該是男主角。年前,杜琪峰的《毒戰》也曾塑造過類似的角色給古天樂,可惜他就是演不出那感覺。即使有外界評論古天樂的演出精彩,杜sir也坦率回答還是差一點點感覺。我想,如果《毒戰》的男主角是王千源來飾演的話,那片子會不會更加的精彩?

此片也入圍今年金馬獎兩項提名,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剪輯。這片出乎意料的好看,也可能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十部電影之一。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空浪漫一場—《三城記》


張婉婷,羅啟銳作品。影片改編自成龍父母親的事跡。這對夫妻檔導演繼上一部電影《歲月神偷》已經是六年前的事,這次的作品也可說是他們電影裡最大製作的一次。

這對導演擅長拍攝小清新的愛情作品,但他們作品裡卻不純只是情愛,他們總愛探討階級和身份的差異及認同,還有跨時代的蹤跡。她們的特色不止深受金馬獎的青睞,也爲香港電影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其中周潤發在《秋天的童話》飾演的船頭尺令人難忘,'茶煲'一詞更是沿用至今的'潮語'。

從洪金寶到周潤發再到任達華,不難發現他們的男主角選角都是屬於粗獷類型,這次劉青雲的人物塑造亦不例外。而女主角方面是張艾嘉,鐘楚紅,吳君如到湯唯,都是屬於知書達理氣質的東方美,這種搭配彷彿是童話世界中的人物,也是典型上世紀東方人的精神設計,對情感的含蓄,對身份缺乏的安全感等。

當看了《三城記》的預告時,會好奇他們究竟用什麼語言做為這次的主要對話,劉青雲因為華語不流利而找了配音,確實很令人難投入。這次也少不了這對夫妻導演一貫擅長及關注的風格,但亦難逃'華人大製作十部有九部是空洞'的命運,她們的風格這次僅有畫筆,卻無精髓所在。劉青雲,湯唯,金燕玲,秦海路,井柏然無一不是實力派演員,但不管任何一位的對手戲都是毫無火花可言。跨時代的故事比起以往更加婆媽(或許是我沒經歷過動盪年代的關係?),細說當年方式的剪輯卻雜亂,明明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愛情片,但某些部分卻又貪心的用懸疑方式敘述,感覺像在看tvb。

其實這對夫妻檔導演也不是第一次拍攝成龍家族的故事,早年她們已經拍攝了與七小福有關的同名電影,之後又有紀錄片《失落的拼圖》講述房道龍的事件,直到《歲月神偷》勇奪柏林影展水晶熊獎後她們才有機會拍攝《三城記》。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的真實成份佔據多少,但我猜想這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所以編劇和導演們都不自覺的對這對情侶有著浪漫的幻想,大製作的美術可以造出落泊悲涼的時代感,但卻無法營造出草根味。張婉婷與羅啟銳的電影浪漫對我而言是一種寫實划跨時代和物是人非的遺憾美,對於人物也有共鳴。但《三城記》卻用了浪漫手法替代他們以往的寫實感,不斷美化,煽情化甚至神話般的勢要打造東方史詩愛情故事。人物有性格,卻無態度,有身份卻無精神,彷彿只是靠技術上來完成一部愛情片。

香港電影向來只有故事,卻無主題,《三城記》這次失手了。但其實以華人大製作片來說已比那些《赤壁》什麼的好很多了,只是我還在緬懷船頭尺這角色—'我這輩子什麼也沒有,只剩下一點自尊'。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青春成長記—<inside out>


Pete doctor作品。此片雖談不上很喜歡,劇本還是一貫的Pixar,但心理分析這功課真的寫得太棒了!目前奧斯卡最佳動畫的首選。(明明今年也才看過兩三部動畫)

還是一貫Pixar的冒險旅途察覺人性美好一面的類型,愛與勇氣雖然老土,但Pixar公司相比起其他的,我覺得他是作品水準最高的。這片的故事其實就只是講述女孩的成長內心世界,也很明顯這將會有續集,也就是青春時期的故事。

本身喜歡這故事是因為找到自己的一些共鳴。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如同戲內的傷心角色那樣是不受歡迎的,常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質疑。而我最不喜歡就是快樂的角色,我總覺得他太自以為是,太白癡了。(我這樣說很極端,你們何嘗又不是把悲觀主義者和消極的人淪為一談,一直否定與你們有出入的想法?大家半斤八兩啦)

戲內說到一個重點就是傷心的存在價值,樂觀到白癡地步的開心其實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根本就是不開心。你沒爲什麼事而開心,僅僅只是要尋追開心,為什麼要開心?不知道。彷彿開心時間會過得比較快,時間過得快,死也比較快。那些所謂成天感謝天感謝地就是感謝不了你的人,我是極度不屑(又要說我極端?隨便啦),因為這些人從未正視過自己的內心,純碎覺得人一生就是要天天開心的過,負面和傷心的情緒是要不得的,所以傻人總是比較開心這句話我絕對百分認同。開心的事我們記憶不會常有,有時甚至模糊,但傷心的事總是揮之不去。傷心的存在價值就是讓你明白開心的美好,你沒經歷過傷心你怎會明白開心?純碎的開心僅是一種內心空虛的反射,這種開心,即便再開心對我來說都是徒然的。我們不應該逃避自己的每個情緒來襲,應該是面對它們,接受它們,控制它們。它們的存在分數領域就是代表著你的性格及人品的價值。(突然好說教。是打算出心靈雞湯書籍嗎?)

雖然此戲的情緒主角只專注在'開心和傷心',但希望下一部可以多探討其他的情緒甚至增加多一些情緒的角色,畢竟人越大,內心就更雜亂了。這部戲的劇本水準相當高,以有趣的構思及可愛的造型設計能讓小孩輕易理解心理分析的基本入門知識,也是讓大人們參考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闔家適合觀賞,推薦。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因為活,所以痛—《百元之戀》


武正晴作品。這是一部拳擊電影,但由女生擔當女主角的,看的倒是不多。印象中只看過《million dollar baby》。那部不同於一般陽剛味十足的自我救贖片子,是一部講述與教練的夢想與感情的簡單故事,但結局則充滿哲學意味,令人驚喜難忘。

印象中未曾看過一部正式的拳擊片子,《百元之戀》的精彩程度同樣令人難忘。故事講述女主角已30歲,但卻天天窩在家做窩囊廢,一次與家人爭吵中,她決定離家出走自力更生。從女主角的家中收藏品能得知她是熱愛拳擊的。找了一份便利店的收銀員工作,遇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強姦,騙情都遇上了,最後選擇將自身的痛處寄放於拳擊上發洩。

安藤櫻這位女演員絕對是值得關注的演員,她的氣質獨特,或許談不上是標準型美女,但是性格美女無誤。她在《百元之戀》犧牲自己的形象,寫實邋遢的造型真的叫人無胃口。毛躁的褪色金髮,寬鬆的衣服及不時露出腰間的贅肉和挖屁股,穿上小一號的性感內衣褲將屁股的贅肉擠出,以及一副對世界或事物都無任何希望的死魚眼。造型設計上,就已經寫實得讓人印象深刻。其實這是一部廢戲,因為從頭到尾整部電影都是看這女主角怎樣頹廢的生存著罷了,但這種'廢'片子我相信也只有日本熱衷拍攝罷了,不同香港的'有夢我就贏,其他死開',又不是美式那種熱血自我救贖的片子,這部我最愛的地方就是女主角即使找到了自己方向(拳擊),但上拳場依然是被狠揍,連姿勢都是無架勢,實屬難堪的局面。

有夢想又如何?練習付出了又如何?勝利也不會因此而來。現實只會在你痛處再撒一把鹽,我只所以會說廢戲是因為她讓我們看見很現實的東西,一個窩囊廢努力後又失敗的故事。勝利只有一個,有夢想的卻是無數人,現實世界裏又怎有那麼多付出就讓你得到想要的童話式美麗新世界?女主角在這次的失敗中激起了她從未有過的鬥志,其實,這不就夠了嗎?會痛代表你還活著。既是哀傷卻又美麗的結局。我非常喜歡這電影。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生活這場硬戰—《southpaw 》


Antoine Fuqua作品。故事講述男主角因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與另一拳擊手衝突。混亂之中,他妻子中槍,并死在他驚慌失措的懷裡。男主角因此內疚而不復往日的實力,破產了,女兒也被判與他分離。家沒了,為了挽回女兒,突破自己心魔自我救贖,他再次站上了擂台。

拳擊片大致上都是類似這種格式,但其實劇本上他們并沒有因此而馬虎,反而是更細膩的描寫主角們的內心世界。我最愛的拳擊電影<rocky>就是講述生不逢時的故事,但他勇氣與毅力造就了經典。韓國片<哭泣的拳頭>也是我拳擊片裡的前三名,他比一般拳擊片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是雙主角的兩條故事線同時進行著,二人都有各自的潦倒往事背景及尋獲目的而上台,所以絕對沒有那種'快把對手打死'的暢快感,帶著希臘悲劇命運色彩在內。<the wrestler>雖然是摔角選手的故事,但格式卻也和拳擊電影一樣。這部比起前兩部更加的寫實刺裸,彷彿就是你我的故事。生活一塌糊塗最終也只能上回擂台尋找存在感。拳擊電影也是影展喜愛的題材,<rocky>當年就榮獲了奧斯卡最佳電影;<哭泣的拳頭>則是獲得康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的'國際評論家協會獎';<the wrestler>就得到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當然還有很多拳擊得獎的例子⋯

拳擊片我就偏愛西方人拍的,因為華人拳擊片(別談功夫片)產量不多,我就拿個比較著名的<激戰>來做例子。不是不好,只是會發現他們的劇本是很懶惰的,往往只是一種反射性的理所當然,并沒有西方人透視內心世界那麼細膩。<激戰>其實是很東方武俠片味道的,徒弟受重傷,師傅出馬報仇,卻少了一種體育精神和人品的修養或態度。(所謂的自我救贖線也不如其他拳擊片那麼動人細膩)也因為這樣,華人拍勵志片總有讓人感覺'我有夢想我就贏!',可是難道只有你有夢想咩?當你對手是鹹魚沒夢想的嗎?然後總是有意無意將對手塑造成'反派'角色,這點倒是可以看見編劇的惰性了。之前看過一個香港影評人批評香港的編劇們都很懶惰的,這點我是贊同的。

說回<southpaw>,這部就沒有特地把男主角塑造得很墮落(沒有借酒消愁,沒有留長髮也沒有鬍鬚滿臉)。更多時候是看他挽回她女兒而努力的事跡。他的生活失敗其實不是他頹廢,而是對生活的態度,妻子在世時的主導權都是在於女方,導致他即使表面風光,其實沒了妻子他什麼都幹不了。所以他不止要克制自己的內疚心魔,甚至連生活都必須重新學習。他的教練出場是重點,僅問一句男主角:'為什麼你妻子會發生這樣的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現在站在這裡和我聊天?'這一句話是問著男主角,也是問著你和我。沒有英雄般的誇張悲壯,只有生活上的挫敗。<southpaw>的最後一戰消費了男主角妻子的死亡作為一場復仇戰的噱頭,唯有克服了自己才能上台。這也是不同於<激戰>的報仇雪恨的東西。

拳擊片對我來說最好看的不是他們是否能奪冠?更想看的是他們究竟為何而戰?我不介意他們老土,我就怕他們不夠老土,就要這種土才能夠滋養出絢麗的生命力。個人就非常喜歡這部,強推!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狗眼看人間—《白色上帝》


Kornél Mundruczó作品。匈牙利電影。不同於一般日式浪漫情懷的煽情狗兒片,此片更多是對流浪狗際遇殘酷的寫實面相,探討的是人性與獸性間的'文明'對比。


故事講述女主角的父親因不讓她侍養狗而被迫遺棄它。你以為它會在原地等它主人回來至死為此嗎?很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它看見路邊有只狗兒屍體就意識到這地方不易久留,所以它決定與其等她不如自己採取主動。這主動就表示了它接下來必須接受了流浪狗高風險的遭遇:死亡率最高的過馬路,爭奪食物,被抓去人道毀滅等。而它的命運則是被人買下并用不人道的訓練讓它成為鬥犬。經過種種的經歷,它(狗)恢復它的本性并選擇了帶領其他的流浪狗向人類反擊和復仇。(本性在這不指復仇,而是帶領和群體活動的本性)


這類型故事不算新鮮,好萊塢片子也不少,甚至可以拍的比這電影更好看。但,也僅僅只是好看,介於商業元素的關係,這類型的好萊塢電影批判人類時都有所保留,而這部就批判得較為直接了當。若你問我刺裸批判人類就是好片或是有深度嗎?我會粗俗的回答你這無聊問題:看成人片我愛看無碼的,夠刺裸,夠直接。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類型片子總愛刻意把人類醜陋化,但在我看來或許你們對人類還存心陽光正面希望,但至少我和一些動物都不這樣認為。


影片是以動物的視角出發,故事裡我們也可看見人類女主角是中產階級的背景,身邊學樂的同學夜晚都過著夜夜笙歌的生活,彷彿處於一種無憂的階段。而女主角的狗兒成為流浪狗後則與她的背景強烈對比,惡劣的生存環境,天天都處於死亡邊緣。人類滿嘴仁義道德愛心,在這時都覺得是徒然的,因為可能都只是'滿嘴'而已。人與人之間都不能得到公平的對待,更何況是動物?生存就是為了死亡讓人類繼續生存是多類型動物現今的狀況。


影片非常好看,也是個寓言式電影,但前提你的心臟必須要有一定的強度。狗兒的演技實在一流!我也好奇他們究竟怎麼拍攝百多隻流浪狗。影片也榮獲2014年康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電影。推薦。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暴力事件的是與非—《共犯》


張榮吉作品。之前那部《逆光飛翔》的好評受到不少影展的矚目,也打開了導演的知名度,可是那部電影對我而言真的是悶到睡覺。

我覺得《共犯》才是他目前的代表作(好像也才拍過這兩部電影)。我覺得之前的國際版海報如讓人誤解爲是關於凌霸事件,所以才覺得電影離題和質疑後段的走向。這款海報比較能明確帶出這電影的主題。這電影的野心非常之大,不管是在技術方面還是劇本對社會暴力的洞察。

劇本從人物小細節到故事的走向我都覺得寫得相當之出色。影片一開始因為一具女屍讓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聚集,接著相識。然後接下去的故事是男主角一說其實女屍不是自殺,而是被殺。這樣,三位學生又一同的追查事件的根源。由於這是一部懸疑片,不便透露太多劇情減低觀賞的樂趣,但可以講的是,導演關注的'暴力'絕對不是肢體暴力那麼簡單,而是從一名屍體和六個同學去看大社會,探討暴力的出源處。

這部電影絕對不難令觀眾聯想到日本的《告白》和《聽說桐島退社了》。但前者的電影形式感太強,對暴力的詮釋在於階級的差別和批判日本法律的漏洞,後者我就真的覺得強得沒朋友,完全把《告白》壓下。以校園蝴蝶效應的各種小事去映射整個大社會的暴力根源。階級的差別,填鴨式的教育,對藝術的不斷打壓,把'暴力'的範圍擴張至不同領域和面向,重重的小事件正是大爆炸的導火線。而《共犯》走的是前者的形式化,後者的世界觀,我不否認電影還是還是有不足處,但用台式的青春調子去拍攝這種題材,我真的覺得台灣電影應該更多這類型作品。如上圖六人扮演社會的角色,導演用了六種角色去抽絲剝繭社會的暴力因子,以客觀的角度來看現今暴升的凌霸/自殺事件。死亡和生命在現代變得脆弱,不堪一擊,我們該探討的難道僅僅還只是誰的對與錯嗎?

暴力循環—《真相》


26/4/2015


金基德作品。身為金粉絲的我,也才從去年才懂他有這麼一部作品叫《真相》。金基德向來有快槍手的名號,而這部據聞更是動用了十八台攝影機,僅用了200分鐘就拍攝完畢。


拍攝速度肯定不等同於電影的水準。覺得大眾一直誤解王家衛的十年磨一劍,以為花費長時間就表示有水準,反之更容易看出你自己對劇本的要求根本無個明確概念。就拿金基德來說,他拍攝電影向來都是在十五天內結束,技術方面甚至不如其他的韓片,可是你可以在這些粗糙的畫面中看見他很頑強的生命力及非常明確的信息。由於生於破碎家庭,所以在他電影中向來都是揮不去那些強烈人性本惡的壓迫感,拍攝了十多部作品,其中一半都是非常極端,獸化的大男人主義,非常剝削及貶低女性角色,不斷探討暴力本質,窺視和批判韓國的社會問題,遊走於性與道德的邊緣等題材。


《真相》講述一名街頭木訥畫家終日被欺負,一名拿著dv拍攝男主角的女人紀錄了他的心境演變,扭曲。受某位男人的啓發,男主角爆發內心的暴力,向惡人們以暴制暴,最後又回到了街頭繼續作畫。但,街頭的霸凌事件還是不斷的上演,彷彿暴力是無出口及不斷的循環。人最終還是必須終日活在暴力欺壓的社會不斷的苟活。電影結束,導演一聲'卡',路人們都紛紛聚集,穿插,導演保留了非常大空間去讓觀眾反思暴力,分析人類精神及電影層面的空間。這向來就是金最擅長的東西,即便在剝削和極端性,在結尾總是讓觀眾自己去解讀暴力,社會,精神等課題。然後,看完他電影一樣是揮之不去那壓抑的灰色情緒。除非你能接受這類型電影,不然我都不太推薦金基德電影給朋友。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歡樂死亡世界—《吸血鬼生活》


Jemaine Clement,Taika Waititi作品。你是吸血鬼或喪屍片的迷嗎?你曾對吸血鬼有過幻想嗎?若你是,請務必看這部電影!我從不是鍾情這類型的電影,但這部實在是太惡搞太有趣了!!

這部以嘲諷偽紀錄手法的方式去拍攝,他們訪問吸血鬼的成魔心事,探討他們在城堡理的瑣碎事,比如:誰負責洗碗打掃,分享自身吸血的經驗,甚至是談起自己的感情事。實在是令人大呼過癮。以惡搞但不低俗的表現黑色幽默及打破吸血鬼/喪屍電影的籠統格式,以鬼怪繪圖取代需要大量資金才能製作的恐怖造型,不止成功營造B級電影的玩味,也能彌補資金不足之處。

人狼,吸血鬼,女巫,喪屍,所有限制化的美式民間鬼怪都被這戲拿來嘲諷,值得一提的是,他不盡然完全純惡搞而剝削了劇本的必要。反而以現代生活方式融入不死之身世界來反映現今社會的面向。低成本的電影比起大製作的好萊塢科幻片更多了一些幽默和想像力,這是難能可貴之處。推薦此片!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寄生獸》


山崎貴作品。改編自同名漫畫。改編日本漫畫的電影甚多,但多半都失去了原著的內涵,成一般的商業片。但這部的還原度極高,不止保留了漫畫的中心內涵,甚至人物氣質及場景都做足功課。相信這部不會令漫畫迷失望。

故事講述某天出現了外星生物進入人體控制大腦然後不斷吃人維生。由於他是男主角所以外星生物控制不到他大腦,只能控制右手,然後大戰一觸即發。書名《寄生獸》看是外星生名稱,但其實批判人性之醜的信息呼之欲出。相比起外星生物,人類對生物的虐殺,對大自然的破壞及私慾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態的不平衡,種種的一切都是反客為主讓觀眾反思。  

《寄生獸》分為上下兩部,但令人慶幸的是它並沒有像其他電影將所有精華保留在下半部,而令上半部的劇情空洞乏味。即使不看下半部,我覺得這已經是一部很完整的改編作品。這部電影導演和編劇們主要是在細述男主角的心境轉變和情感,而非動作場面和血腥暴力。非常令人期待的是,下集將有淺野忠信飾演大Boss和染谷將太大戰。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抄襲大雜燴—《衝鋒車》


劉浩良作品。編劇出身的劉浩良處女之作。《飛沙風中轉》應該是我對他最有印象的作品,那是部惡搞杜sir的《黑社會》電影。

我不認為劉浩良是一位出色的編劇,但不得不承認他某些雙關語對白是真的很幽默,好玩。《衝鋒車》的主題其實就是'抄襲'日本大導北野武的《花火》。《花火》的氣氛嚴肅及沈重非常,講述飾演警察的北野武因欠下一大筆債而買了一輛的士改裝成警車去打劫。(穿著警服)那種好與壞的界線模糊,處於灰色地帶。《衝鋒車》的主題也是這樣,但只抄一部是不夠的,他也不忘消費杜sir的電影。比如:任達華在《PTU》和他下屬說:穿上這套衣服,你就是自己人。而《衝鋒車》正是顛倒這句含義,探討體制上的盲點。最後結尾的荒謬又容易令人聯想去年的《紅van》。

抄襲劇本沒關係,最重要抄得好看。比如曾說過:藝術家就是要不斷的抄襲的鬼才Tarantino,又或者大家都不願相信他電影劇本不斷在抄襲的Christopher Nolan,這些我都覺得是很成功的例子。他們分解了原著劇本,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將那些抄襲成為自身的風格。劉浩良執導功力雖還不成熟,但勝在玩味的雙關語對白,充滿寓言諷刺性的橋段,雖然突兀,但是有趣。影片看得出是想走荒謬命運論加上黑色幽默,但不難看出很多難說服觀眾的設計和硬掰。比如那位冰淇淋小姐和小女孩,不過是拖延電影的時長和爲最後一戰而硬設的人物,在我看來其實那些是肉麻和多餘的。(荒謬不等同于可以胡來)又或者,一班殺手竟然會在公廁裡討論他們的計劃?在公廁突然看見洋娃娃也不奇怪?(警戒心真低的匪徒)最後一戰更是明顯抄襲了杜sir風格的電影。

荒謬喜劇片向來都是註定兩極的口碑,加上這部擁有政治色彩的電影,能別想逃過這命運。影片裡有很多政治寓言,嘲諷和批判,貌似爲香港發聲,豈知到了後面卻是爲中國發聲。一些再無生存價值的生命,也註定會爲社會做出貢獻。這是結局蟑螂小強告訴我們的事,而那蟑螂就是中國的隱喻。是中港合拍片,壞人又怎麼可以避免要坐牢的命運呢?但有趣的事,這幫賊們是去自首,不僅看出警方的無能外,誤救小女孩成為英雄更是調侃著中國式結局。一班老人的演技加上對白很是過癮,除了古巨基外!!

這是導演的處女作,雖然難見自身風格,但整體來說是合格作。(感謝那麼多編劇和導演,如果還是拍爛了就可以收皮了)劉浩良也是值得關注的新導演!金像獎入圍新晉導演不成問題。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一個人的力量究竟能去到幾盡?—《五個小孩的校長》


關信輝作品。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只有月薪四千五卻擔任僅有五位學生的校長職位。

影片的風格清新真摯,通過簡單平凡的故事來關注低層階級的心酸悲歌,與此同時,卻亦帶出來對教育的反思信息。這也是香港電影少有的題材,演員們的演技都樸實,爲這種容易演變成狗血劇的電影多了踏實感。

影片除了批判當今的教育系統和體制外,我覺得也帶出來一個更好的信息—一個人的力量究竟能去到幾盡?一人的力量是否又能爲社會有什麼貢獻?太多人有著'即使我們做了,那東西還不是這樣?也不能改變什麼的啦'心態,但我卻從不這麼認為。尤其是在如今虛擬當道的世代,我覺得更不該有如此的想法。網絡的出現讓人類的惰性無限增大,對任何事都無好奇心,只要有谷歌萬事解決。有了這種心態,他們不再相信人類,他們相信科技勝於人。他們覺得環境已是如此,即便你自己改變也不會改變了這社會。'是這樣子了啦'是一個最恐怖的現象,他將所有扭曲的現象一切理所當然化,要你去適應那種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你。會有此想法的話,明顯他們從來不信一人或自身的力量,他們只要你服從,無需自尋煩惱與大環境對抗。然後社會逐漸走向墮落,人類變得不堪一擊,到時能做的也只有怨天怨地的說是'你們害死他'。

呂麗紅就做了一個完美的示範,以一人力量改變環境,教育小孩,因為只有小孩才是能改變未來環境的角色。功利社會裡教育了我們一切都是等價交換,一切都是精算,以為付出就等於有回報⋯這些都是大環境的誤導性教育。我們或許最初都會質疑一人的力量真的有可能延續學校的生命和改變環境嗎?是,是可以的。(如果你又想說,能像她這樣成功的例子比例不高,那麼你就繼續真消極,假樂觀的活下去吧)這社會太多偽道德的人,他們急著要扮聖人領導社會,又有一班自以為已看破紅塵萬物,以偽樂觀的外衣套裝他們真消極的想法和惰性。選擇在社會大環境逆流而上從來不是易事,在外人眼中他們只會覺得你消極和自尋煩惱,就是這種白癡人企圖要你們對這社會妥協。《五個小孩的校長》之所以感動,就是她讓我們看見一人的無限可能和希望。這種感動已遠超越電影裡的表現方式。

感謝關信輝將這事件拍成電影,讓更多人關注邊緣人物,自我反思和關注教育方式的矛盾點。寶萊塢有《三個傻瓜》,新加坡有《小孩不笨》,香港有《五個小孩的校長》,也真心希望馬來西亞電影能正視教育問題,不需要每部都是講親情的。因為一部電影的力量不僅只是娛樂或打發時間。請看《五個小孩的校長》,那你就會明白商業電影的可能性能去到哪裏了。高分推薦!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馬來西亞電影的前景。

馬來西亞電影圈前景是否樂觀?在我看來那年的《初戀紅豆冰》和《天天好天》都是認真和誠意的製作,票房勁收是值得賀喜的。但,水準也就只停留在那裏罷了。過後那些豬頭炳啊,辣死他阿媽啊,甲洞和幾乎都記不起名字的中文片。電影宣傳每部都打著'大馬史上第一部',媒體記者通常就會這麼形容'大馬最有誠意的電影,本地人應該支持本地電影'。


嗯,早幾年前我真的天真覺得本地電影應該需要被支持的,但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為了票房,什麼低俗招式都用了:欺騙觀眾說電影將提早下映啦,將電影政治化啦,連豬頭榮的老婆流產都可以拿來宣傳。可悲的是,本地電影越爛越賣座;結果一年比一年的水準還要低。而那些一年僅有的一兩部好電影呢?因為種族的關係導致票房不理想。奇怪,不是說應該支持本地電影的嘛?若是這樣,下次應該寫清楚點嘛,只支持本地中文電影。


最近有個比流氓和流產更絕的高人出現了。他完全把自己是老闆的尊嚴給放下,將自戀和不知醜的心態發揮得最高境界。他真的完全不理會外人怎麼看他,取笑或辱罵這位老闆。可見一個人為了紅,真的是什麼都能不要了。宣傳手法絕對是我看過大馬有史以來最低俗最令人生氣的一次,看電影贏獎金。基本上就是買馬票的意思,你買他戲票就有機會贏獎金,贏不到獎金也不失望,你還能免費看他的如何用厚臉皮去打殭屍。認真拍攝爛片未必會大賣,但那種我擺明就是拍到最爛,看你有沒有勇氣挑戰的電影基本上票房都不差,比如王晶。


現在太多拿著DSLR就當自己是攝影師的人,用DSLR找兩個人聊廢話就當自己是導演的人,會寫兩句中文字就當自己是影評人,拿吉他唱兩句就當自己是歌手,露兩粒奶得到幾千個贊就當自己是明星的世代,一切都是如此的廉價。這是一個只要你夠不知醜再加上你能將不知醜當成是你夢想就能被鼓勵的環境。這樣環境長大的人真令人擔憂,誰說電影只是娛樂?父母親們,現在電影這種爛電影環境在教育著你們的孩子不知廉恥。這種爛電影和態度要我們支持?我覺得我們應該買盜版然後借給親朋戚友一起來打擊爛電影。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取錯名字的催淚好片-《提款機》


任海曜導演。如果說女生們的淚腺都是輕易被癌症戲出賣的話,那麼我的淚腺鑰匙肯定是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香港電影《半支煙》和韓國電影《我愛你》都是此題材的電影,我對他們絕對是喜愛有加,後者那部更是讓我痛哭流涕。

電影以溫馨喜劇的手法表現,基本上此片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強,比如剪輯上的不夠流暢,部分橋段很洒狗血,宇田和黃子達的配樂才是最大的問題。過分運用音樂來加強角色的情緒,其實我認為大可以不必如此,戲內都是擁有演技的一班老戲骨了。你若是自小看tvb長大的話,對戲內的所有演員肯定不會陌生,單單是能在電影中看見他們的演出已值回票價!

這是一部老人題材的電影,夏雨也有份編劇和監製,也不知是否這個原因,對老人們內心的描寫非常寫實。劇本關注一班老人們的喜怒哀樂,後面更是看見老年的殘酷現實。反倒是三位年輕人,對他們的性格和情緒都是表面的帶過。其中講述年輕人與老人家的價值觀對峙時是非常有趣和富有思考的空間。

演員方面夏雨的演技有驚喜,至於鮑起靜和馮淬帆的演技,對不起,你們分別在《殭屍》和《意外》的演技實在是太過分的精湛了!鮑起靜溫柔的嗓音及慈祥的樣貌,總是令我想起她在《殭屍》用溫柔殺死你的驚悚演出。而馮淬帆的老謀深算的演技也令我揮之不去。

這部電影是我目前看過的賀歲片裡最喜歡及最值得入場的電影!千萬別讓他那沒本錢設計的粗糙海報設計給騙了,因為你可能會為此片流淚也不定。(好吧,我承認我又敗給了認知障礙症了)要我推薦賀歲片的話,我會選擇這部。這種電影才應該是賣的滿堂紅的那部,不過目前票房應該不好。快入場支持吧,強烈推薦!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越騎尼,越受矚目—《東主有喜》


李勇昌作品。基於昨晚看完心情非常激動,所以不能寫出一篇文,今夜補上。李勇昌四部作品裡,已能看見他已經接觸了三種領域的電影-鬼片,青春片,以及這部無厘頭的喜劇,這或許是種自我探索的嘗試。明顯,四部作品裡屬《小電影》最令人滿意。再直接點的說《東主有喜》是最令我失望。(但卻是票房最高)

《小電影》為何會引起好評?我想是因為半自傳的關係,人物性格與情感非常共鳴,自然也就容易投入了。那麼我想《東主有喜》最失手的原因就是過於貪心(常常都很貪心),人物眾多,但除了無厘頭之外,每位角色的設計都好虛。基本上是以事件講述一個故事,而非以人物作為前提延展成故事。所以他用心在講一個故事,人物是其次,不是在講人。沒有共鳴,不能投入,就很直接的看你到底能有多幽默來彌補這些不足了。可惜若幽默是以浮誇來定義的話,那未必又太低谷了'幽默'。

梁智強的電影為何會深受大眾歡迎?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爲低層人物發聲,是觀眾們的幻想甚至狂想。在他電影裡能看見他很專心的在講述低層人物的周邊事物,那些是心聲和共鳴,時而又批判上流人士,總是帶出對錢與階級的反思。而《東主有喜》同樣也是低層人物的狂想曲,但卻不是一種發聲,僅僅只是狂想,也是妄想。他似乎沒打算要共鳴,又或者為何一定需要共鳴?看看其他商業片或喜劇,他們也沒走共鳴路線啊,還不是深受歡迎?那麼看回本地的喜劇片,有哪一部是成功的?應該也就只有荒謬'喜劇'的lelaki Harapan dunia罷了吧~

一直覺得剪輯是李勇昌電影的最大問題,即便是《小電影》也依然存在這問題。片段段落,情緒卡著,不過這是最嚴重的問題落在了這部電影。眾多多餘角色無緣無故的出現,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上半段演員們的演繹方式浮誇,來到後面卻非常突然的開始認真了演戲了。別說情緒了,單是視覺上都覺得非常煽情做作。覺得陳立謙是蠻有潛質的新人,這次淪落做什麼fashion baby,我想不夠fashion,真的抓不到這個梗在哪裏?還是《小電影》裡的他比較舒服討喜。還有那個榴蓮王子和什麼擺架子又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我沒情趣,不夠幽默?基本上覺得攝影比較有玩味感,其他的服裝,對白,剪輯方面真的有待加強。其實稍微注意的話,可以發現他的電影都是很規矩的講故事,就好像從A念到Z那樣,靠的是文字在講故事,而不是靠鏡頭,演員們及其他的搭配說故事,就像廣播劇一樣,是很乏味的。希望李勇昌下部電影可以繼續保持《小電影》的水準或超越。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160分鐘的人生智慧—《boyhood》


Richard Linklater作品。我實在是太愛這部電影了,若要爲這電影的喜愛度打分數的話,我會給滿分五顆星!若說《birdman》以生澀難懂的多重隱喻符號去探視人性的掙扎和中年人的成長的話,《boyhood》則是以直白和蜻蜓點水式的去觀看小男孩的成長歷程。

導演用了12去拍攝這家庭,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不了解導演是如何編寫這劇本。若說是一早一寫好,這12年來編劇的心境不斷在改變,重看回當年的劇本必定是與當時的想法有出入。 這劇本看似平淡,但我認為這劇本寫得實在是太好了!這劇本是獻給那些要做愛但又不願意帶套避孕的年輕人看的!心境未準備好為人父母不止苦了自己,也影響了孩子們成長間的心理健康。我一直以為鬼佬對性方面是很開放的,原來是我錯覺嗎?討論性教育時反應如同我們般避忌,不懂得自我保護避孕。

男配角Ethan Hawke的出場雖然不多,但是戲份的重點。他或許不是個理想的丈夫,但卻是個有責任的父親。他願意聆聽孩子們的心事,不限制他們,在他身上散發一直歸屬的安全感,簡直是讓觀眾看了好想抱著他的角色。片子的視野都是從小男孩出發,最令人心疼就是母親的角色。終日寄望能找到愛情,卻無奈每次都是悲劇收場,然後接下來的就剩下棺材的命運等著她。

片子裡的寫實故事非常殘忍,但導演卻用了非常溫柔和浪漫的敘事手法,整體的節奏非常之棒,一切的喜怒哀樂都是蛋蛋的~(後勁肯定強得連洗我兩天的腦袋)160分鐘的電影,完全無悶場,對白簡單卻如毒品般的令人上癮。有些人嘮叨了大半天,但就是覺得怎麼都不夠,你就想一直聽他說話,有些人只要說了三句話就永遠都希望他住嘴了。明顯《boyhood》是前者。

今年必看電影!不看肯定走寶!我根本不覺得這部電影應該被列為18禁,而是一家大小一起去看戲裡的生活智慧,最重要是性教育。強烈推薦!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鳥人の哲學—《birdman》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作品。先說說《birdman》這戲名。在美國英雄主義的電影裏,他們的人物總是離不開man。birdman在英文詞裏或普通,但翻譯成華文的話,可就有趣多了—'鳥人'。鳥人一詞在華文的文字中能是類似指無賴的意思,在福建話來說就是個罵人的粗俗語言。所以鳥人的中字詮釋似乎都不是讚美詞,是個反諷姿態揶揄英雄主義的電影。單看戲名就已經很是有趣了。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驚歎的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不管是在音效剪接/畫面剪接或演員的排位都是令人勁爆的效果。大家都知道birdman戲中戲的悲歌正是男主角現實中扮演batman風光與墜落史的嘲弄。(好吧,這段很廢,說的都是別人知道的東西。跳下一段)

這部片子生澀難懂,不是一次消化的爆米花電影。故事其實很簡單,過氣演員企圖重新振作自己的事業令旁人注目。單調的故事加上一鏡到底的拍攝或許會令人覺得乏味,但導演處理細節卻非常細膩,處處是符號,令整部片子生動了起來。若有注意到電影男主角的房間是掛著birdman 3的海報,可有想過為何不是一或二,而是三?在我看來可以把他與老子的《道德經》裡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來做聯想。簡單的說就是,“道”形容世界本原和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的规律。一分為二既是:陰和陽。由於爲緩和兩者間的極端摩擦,三是新生,產生萬物。戲裡男主角男主角與birdman的對峙除了是隱喻了電影工業的間的矛盾亦可套用陰陽對立來理解,而海報中的'三'產生萬物。(雖然個人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三'是指什麼,我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那萬物就是男主角有超能力,甚至是被自己女兒看見他飛翔而非幻覺。導演用了超現實手法去講述這段哲學智慧。(當然你也可以解讀爲兩父女都是啃藥族而有的幻想症。)



順便可以一提前年的香港電影《殭屍》。兩者不約而同都用了類似故事去影射電影工業及探討存在感。錢小豪與michael keaton在現實中都因某覺得風光一時,導演們都用了他們去演一部戲中戲的電影探討他們的人生起落。前者爲求存在感而選擇臨死前幻想自己的風光史來自欺,後者則是努力不懈的表演爲得到大眾認同而自我肯定的存在感。前者以荒謬及絕望的視野透視存在感的本質,成功反映出'遺忘'的驚悚感;後者則以荒謬角度窺看為求存在感而衍生的詭異和恐怖。存在感是哲學的一門,兩者都是一片看盡人生百態,但有趣的是,前者最後的結局是死,後者是生。然後三生萬物。呵呵

《birdman》裡也大量揶揄及掙扎商業與藝術間的考量。商業電影的演員們只需靠這一套戰服就能萬人景仰,努力想在百老匯演出獲肯定的演員卻困難重重,甚至更扯的遇上心理不平衡的影評人。這直接道出了在主流社會裡,藝術的一切都容易被標籤,而這些標籤足以令藝術演員無翻身之地,反觀影評人在商業電影裡似乎沒什麼影響力,因為商業最終還是適合主流社會,不為任何東西而影響。

基本上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講的,比如每位演員在戲裡的精彩性格,每位獨特性格都是充滿社會寓言的。反正這部電影就很神啦,可以將純鼓擊聲營造得那麼弔詭,實屬難得!誰說商業英雄片只有一種路線可走,墨西哥導演Alejandro漂亮示範了一部經典商業片。

*日版海報是我birdman海報裡最喜歡的一張。—鳥の人4,是細心,也似乎意識到3的智慧。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堅強的理由—<stand by me>


八木竜一,山崎貴導演。小叮噹在我兒時的出現是非常之重要的。依記得那時我連中文字都不會看的年齡,我姊姊卻拿了小叮噹的漫畫推薦我。神奇的是,我當時卻能明白故事的內容,我想一部好的藝術品是不會因文字甚至語言所侷限的。

小叮噹之所以能流芳百世除了是畫工討喜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富有預言性的想像力。當年日本情緒非常低迷只是,小叮噹的出現確實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在小叮噹的世界裏給予現實社會很多無限的想像。而大雄的性格又最為經典,懦弱,自卑,反應慢,運動神經差,唯一的優點就是他有顆善良的心。作者把大雄的性格設計得如此極端,彷彿是想告訴世人,即使再糟,也沒人應該是被放逐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良藥。

<stand by me>我想是因為3D的關係,作者當年的畫風都面目全非,大雄的髮型也因此进化成都教授造型。其實這部電影的故事若不是小叮噹迷的話,不定會是個狗血劇情。整體的故事都是在圍繞著大雄的性格,有了小叮噹卻也不能改變什麼,它的出現只是教會了大雄的心態調整。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最催淚不是大雄,而是靜宜父親的言論。影片的背景也令人感動,將大部分漫畫的場景還原。至於其他人的角色性格都被大雄給掩蓋了,我們也只能靠兒時回憶來填補他們各位的性格特徵。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危險藏匿》:無聲狗咬死人


Michaël R. Roskam作品。這是比利時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的首部英文電影。

影片以非常緩慢的進度及低沈的配樂在敘述一段暴力故事,加上冷酷的色調,全片成功營造了一種潛藏暴力的氣調及獨特的鏡頭語言。情緒不斷的被壓抑,直至最後一幕的爆發,令人不及反應。

我最喜歡這部片子就是導演找了鬥牛犬(應該是)來擔任'男主角',而這鬥牛犬就是男主角的性格和內心的投射。向來商業電影被勒索都因被綁者是對方的愛人/孩子之類的人物,但這部的對象卻是狗兒。這部電影也為了動物發聲,為了狗兒而卷進暴力漩渦,誰說只有人的生命才值錢?相反,人類的生命在這裡才不值錢。無聲狗咬死人,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面對金錢,愛情等,彷彿都只有暴力能將其中的矛盾溶化來取得平衡?影片雖是暴力題材,但卻不是充滿高潮迭起又視覺衝擊的商業電影。電影一直都在平靜的氣氛之中進行著,宛如平淡生活中總是對暴力的壓抑。暴力的最後反映的卻是人類該對生命的思考。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爆裂鼓手》:成魔之路


Damien Chazelle作品。又是一部黑色勵志片!隨著時代口味的改變,已經一些電影類型都已經融入人性暗面,試圖把商業電影的素質內涵提高(沒錯,真的很多電影認為是人性醜陋等於內涵)。

這是一部勵志片,同時也是以扭曲人性來探討教育及社會問題。導演的敘事功力非常高,充滿戲劇張力及快節奏的娛樂性調子,卻又不失給予觀眾反思的空間。故事很簡單,有個有天分的鼓手被魔鬼老師進行地獄式訓練,將人的精神狀態逼入極端奔潰甚至患上憂鬱症。影片想探討的是,只要最終結果能造就天才,暴力教育是否就該被允許?男主角最後的成就或許來自於惡之教育,但最後,他是否還是熱愛音樂的本質還是已被訓練成追逐名利的傀儡?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王先生光臨》:道德的拷問


Antonio Manetti,Marco Manetti聯合執導,我想是我本人的想像力不夠豐富,所以科幻片也不是我非常熱衷的電影類型。但我卻非常喜歡這部科幻片,它與the signal相同,在罐頭式的好萊塢科幻片中,打開科幻片的新格局。他們不講究特效有多好(當然也是資金問題),不走視覺轟炸路線,反而爲外星人更添了一絲的神秘感。

雖然我看的科幻片並不多,但The signal給我的感覺非常喜歡,運用鏡頭去講述'外星人',處理空間的幻想與鋪陳,到最後才發現,或許自己才是外星人。而這部《王先生光臨》更是絕!他沿用人們對外星人最古老的幻想—侵略地球去探討人性與道德的界線。而且最好玩的竟然是外星人會說華語,原因是華語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單是這點,不難看出導演對政治及好萊塢電影的調侃和嘲諷。

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人類逮捕到了一隻外星人,邀請會說華語的女主角做翻譯人以了解它們的目的性。人類不相信外星人到訪地球是為了文化交流那麼簡單,一場道德的拉鋸戰正式展開。到底外星人的目的是什麼?人類又是否該相信它們?最後的選擇和局面又是怎樣。影片的懸念非常足夠,,目視了政治背後人性醜態的手段,觀眾又不自禁的與女主角陷入兩難的情況。與the signal一樣,我比較想把這倆部電影區別於'奇幻片'。我想,喜歡the signal的人也會喜歡這一部吧。

《非普通教慾》:極權本質的面貌


yorgos lanthimos作品。希臘電影。以一個家庭的扭曲價值觀去體現極權主義的本質。

影片的拍攝範圍僅在屋內和花園,不踏出屋外半部,極端教育表現極權的驚悚,令人容易憶起Michael haneke的電影。父母扭曲孩子的知識認知,絕對不止諷刺了社會問題,更是暗諷國家的政治本質,屋內及演員們的白色服裝都能看出導演對白色恐怖的調侃。本片的藝術成分非常高,直視人性赤裸醜態,令人不適但吸引。本片也代表希臘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