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無態度,一切都是表面的和平—《走鋼線的人》



Robert Zemeckis作品。改編自紀錄片<man on wire>,講述Philippe petit的傳奇故事。這部片子在網上目前都是好評,可是對這電影我卻無好感,覺得劇內的情節好兒戲好荒謬,於是回家上網查資料,網上的介紹都是很表面,然後我就找了紀錄片來看。才發現這電影還原成份竟然高達90%!原來這號人物的事跡真的如此戲劇。

紀錄片當時也是找了一班演員去扮演當時的情景和還原了雙子星的樣貌,并不單純只是訪問Philippe的答案,也訪問了他們的同伴供詞,用客觀的視野去看這個傳記。看完電影時,我不知道導演究竟想要爲這電影表達什麼信息?看完紀錄片後,我更疑惑。電影內容與紀錄片如出一轍,但又不及紀錄片好,我為何需要看回一樣的東西?因為明星效益?不久前有部同樣改編真人真事的《解救吾先生》雖然同樣還原度高,但卻用了宛如紀錄片的方式及充滿戲劇性的剪輯及對白加強整體娛樂性。<the walk>卻用了公式化的好萊塢電影拍攝手法,對我來說不止沒戲味,而且還是老掉牙又可笑的東西,當男主角一上鋼絲我就馬上期待他快點下來了。

<the walk>的對白自戀又噁心,完全自溺在給予觀眾表面膚淺的夢想,還要藉由這電影來傳達鼓勵觀眾從911事件站起來,塑造一種自我幻想的美國精神的自瀆狀態。明白電影為何要把男主角的性格設計得那麼自大,彷彿只有自大又討人厭的性格才能成為藝術家,男主角的演技又膚沒層次,完全感受不到Philippe想要傳達他對鋼絲的熱愛和藝術行為的挑戰。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美化他最後明白謝意的真諦,感動嗎?沒有,只有做作。紀錄片的結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Philippe著名後他馬上就與別的女生覆雨翻雲,背叛與他同患難的女友和同伴們,對同伴們完全沒有謝意,因為英雄從來只是需要一位,而不是一團,這也導致他們友誼決裂。當然電影改編了這些,畢竟剛才扶起你們不斷給你們鼓勵,後面又怎麼可以讓你們再次失望?這改編令這人物完全不立體,過於神話和自爽,不敢去觸碰人性現實的這一塊。既然如此,我乾嘛不看紀錄片或者谷歌就好?唯一觀看的原因也就是CG吧。紀錄片做到他該有的態度,電影卻不。

Philippe對他挑戰雙子星的態度是沒有原因,就是想挑戰,完全的熱愛,想用他的生命來完成這藝術行為,即使意外身亡也是美麗的。他討厭重復的生活,討厭專制的規矩,他企圖打破這些框子,只有不斷的挑戰才能讓他有專注的時刻,因為專注一切都是美麗的,因為專注他突破人類的極限能在空中漫步,看見不一樣的視野。這些都是在電影感受不到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